陈存仁(1908—1990)
图35 陈存仁
原名陈承沅,上海人,1908年生于沪上绸商之家(图35)。但是在他出生的时候,家境已经非常落魄了。8岁时,其父亲去世。因为父亲的遗愿,陈存仁于1921年进入南洋医科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学医生涯,而后又在机缘巧合下转投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因此,他的学术履历是初习西医,后投中医,谈及缘由,其四伯说,“中医学费不贵,而中医独立开诊所需费用也不多,我能够全力支持你读书”,但他自己却说是患了“伤寒”而西医治不好自己后,却被丁甘仁的几剂中药给治愈的原因,而转身致力于中医药学。
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读的陈存仁,业余时间也通过撰稿投稿的方式赚着自己的学费。陈存仁曾为《中西医学杂志》做过剪贴的工作,也投稿过《申报》等。在撰稿投稿的过程中,他结识了章太炎、沈信卿等大家。陈存仁本非中医世家出身,他便有意识地去各地购买各类中医古书,也因此成为当时闻名的中医藏书家。
在求学、求书的过程中,陈存仁遍访各地。其曾向国学大师姚公鹤、章太炎学习国文,以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在治经、考据方面有所造诣;向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丁福保学习经济之道,以兼顾杂学;也曾东渡日本与汉医名家汤本求真对谈切磋,编撰《皇汉医学丛书》,回沪举办日本汉医学勃兴展览会,将日本汉医的发展介绍给国内民众,引发极大反响。他曾多次赴欧美等地考察当地的医疗现状,将德国的针灸研究进展推介到国内,加深国内对欧美国家医学发展状况的了解。对于中西医学的交流,陈氏是一个实干家。他一方面积极举办各类活动,以扩大中医的影响;另一方面,出版各类期刊书籍,普及现代医学知识,并整理保存中医药文献。如:他编撰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前后历时五年编撰完成,1935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全书三百二十万字,词目约4 300条,彩图摄影两千余幅。全书改变传统中药书籍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形成的体例,采用现代惯用的药学书籍编撰方式。每一个药材,都详细记述中外名词、化验成分、历代记载、功效性质、辨别价值、生产地带、种植方法、炮制方法以及各家学说、配合应用等。该书尤其注意日本、德国的相关文献报道。因对中药的详细总结,该书获得各界广泛好评,被日本医界誉为“东方医药界之荣誉作”,曾在法租界的展览中获奖[9]。
陈存仁在当时的上海医界素有“首创”之名,他曾在1928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普及健康医药的报纸《康健报》,于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以现代生物分类学角度诠释的中药辞典《中国药学大辞典》。他协助策划了全国中医第一次代表大会、并推动力中医第一次抗议当时政府的“废除中医”的活动。
陈存仁还善于结交各界名流,如吴稚晖、于右任、秦瘦鸥、杜月笙、孟心史、蒋竹庄、庄俞、董康、胡朴安、陆尔奎、戴季陶等多与之有私交,也是因为这些机遇,陈存仁得到了许多民国大师的指导。中医界颇为流行的《医家座右铭》即是出自陈存仁之手。
1948年,陈存仁赴港,作为特约教授受聘于多个中医学院,先后应王道中医学院院长陈济民、香港中医师公会之邀主持存仁医学讲座讲学。他在《星岛晚报》上特开专栏“津津有味谭”,专话药膳养生。每日一篇,二十年不间断。他在赴港行医时,依然不忘丁甘仁的教导,“道无术不行,术无道不久。所谓道,即指医道而言;所谓术,是指医术而言,术不能走歧途”。陈存仁在港行医,与普通中医师居家开业或药店设诊不同,他租用大厦写字楼作诊所,还聘用书记职员,诊金初诊5元,复诊减半,出诊起码50元,其作风为后来的医家效仿。
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之邀,陈存仁开始编撰《中国药学大典》。1985年,陈存仁宣告隐退,移居美国洛杉矶安度晚年。1990年,陈存仁逝世。
他既不出身于中医世家,又非名门贵胄,但靠自己的奋斗,在名医如林的上海,崭露头角,一步步跻入名医之列。著名医家程门雪曾有诗赞他:“独向医林张异军,眼中诸子只推陈。灵方别有心源得,占尽江南一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