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医药团体的建立

1.海外中医药团体的建立

民国时期,特别是中医废除案出台后,使得东南亚中医界认识到,为继续生存,必须以集体的力量进行抗争。“然而推进之道多端,组织实为首要,苟无组织,则无共同研究之机会,亦乏贡献之途径。所谓推进学术云者,亦属空谈而已”[4]因此在海外各地一些中医药团体陆续成立,旨在协调当地中医药从业者行动,如维护中医权益,增进学术交流等。

东南亚各地纷纷成立中医药组织,开展学术沙龙。以新加坡中医药联合会为例,梁少山等人召集医药两界,决议成立联合会。“我新加坡华侨之中医中药同人,惊国粹之沦亡,国产之废弃,国民生命之靡托,大多数人之颠连而无告也……团结医药两界,组织此联合会”。[5]

1929年在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1946年又成立了新加坡中国医学会,后更名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6]。该会先后建立中华医院、中医学院、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华针灸研究院等。

其余如:

1924年马来亚华侨在柔佛邦的麻坡市成立中医药研究所[7]

同年在马华侨又在吉隆坡成立中医药研究所。

1929年4月,吉隆坡药商会召开中医中药界临时大会,会议集中了马来亚各地区的医药界代表共68人。

1931年槟城中医联合会成立,后于1934年7月联合当地中药业成立中医中药联合会。1936年3月该会经当地政府正式批准成立。

1945年,吉隆坡中医界同人廖沛如、黄守濂、曾家炎、饶师泉、岑君任、许第才、王进洪、叶荪伯、罗可人等成立筹委会,同年12月召开成立大会,定名为“雪兰莪中国医学会”,罗可人任总务。

1948年11月2日,马来亚中医师公会假《中国报》创刊《医学周刊》,致力于阐扬中医药的优点,该刊一直持续到1971年1月14日停刊,共出版1 104期,历时23年。

1927年在泰国首都曼谷成立了中药业的工会团体,泰京联华药业工会。

1929年成立暹罗中医药联合会,1930年又更名为“泰国中医总会”。

1922年菲律宾成立中医师公会。

1929年,菲律宾中华药商会成立。

1934年12月,在菲律宾殖民当局打压中医之时,菲律宾中医药团体决定向国内寻求支持,公推吕丽屏等4人回国请愿,“请以外交手段,提出抗议”。国内中医界“迅电驻菲华领交涉,以维持国医国药在国际地位平等”[8]。代表等经上海抵达南京,他们请求南京国民政府及中央国医馆向菲律宾当局提出严重交涉,撤销取缔旅菲中医办法,并提出要在马尼拉设立国医分馆。

海外中医药协会的成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与国内中医药界的联系。例如:1929年3月17日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药界集会当中就有港澳及南洋华人医药团体的参与。在这次中医药的抗争运动中,新加坡华侨名医王爱华、梁少山、曾有源、黎伯概等组织的“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以新加坡中医药界的名义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抗议。黎伯概在该会的《筹备宣言》中说:“我新加坡之中医中药同人……复感于国内医药各界反对之呼声,如此其激昂慷慨也,用是惄焉忧伤,继起讨论。”[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