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译的文章
以上著作是日本近代汉医学研究的重大成果,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文章,这些文章阐述日本人的汉医学观,体现日本汉医汉药在近代的研究水平。如以下两篇:
《中西病名对照考》(1935)
日本人矢数道明曾以表格形式撰文《中西病名对照考》,并由魏萱翻译刊登在《光华医药杂志》上。作者言此稿主要根据落合泰藏所著的《汉洋病名对照录》(1882),并参考了《诸病源候论》《病名汇解》《汉洋医通》《日本医学史》等书籍。此文佐以表解,可使读者一目了然。并且新设考证、治法、治疗、病名解释等[11]。这篇文章是搞清中医学中病名的有益探索,为后世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人的汉药观》(1940)
中尾万三博士撰写,由匡麟翻译,刊登于《新中医刊》。该文先概述中国各朝本草的发展史,作者通过秦始皇醉心于“服食仙草可成仙”一说以及派遣童男童女去东海采药的事例,证明在秦代中国的本草药物已进化得相当饱和。他认为《汉书·艺文志》的《神农黄帝食禁》证明了汉代是中国本草的先驱期;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编正》是中国药物本草的大成,更言其所著的《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里面对南北药品、古今品物、产地差异都作了详细的论述。作者也提到明清时期私家本草记述渐多,并述及日本德川时期的本草家极其注重研究汉药的名字性状,但是却只能局限在日本本土探索。文中还提到西欧的学者在数千年前就致力于研究中国本草,日本学者虽然奋起直追,但因为中国领地太大,又因中国的本草分南北二派,日本学者们所见各异。作者也感叹研究汉药的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药物时,常有望洋兴叹之感[12]。
综合来看,近代出现了较多的日文和欧美语版的中医药文献,但是华人较多聚集且较多接受中医药的东南亚地区中医书籍相关译本比较少,仅有泰国中医界翻译出版的《中医基础学》《实用草药》等文献被发现[13]。究其原因,可能与中医药多为当地华人圈所接受,对于中医书籍的阅读本身无语言障碍有关,另一原因是东南亚地区当时都是西方殖民地,官方语言多为英文或法文,因此本来当地语种文献的存量就少。所以在中医药文献的国际版图中,华人聚集的东南亚地区中医书籍外译本相对比较少。
(康欣欣 宋欣阳)
【注释】
[1]冯志杰.中国近代翻译史 晚清卷[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77.
[2](美)史氏.病理学[J].中华医报,1913(7):20—33.
[3]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15.
[4]陈昌文.上海近代出版业对都市人口的吸纳与整合[N].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5]马堪温.欧美研究中医药史及近年情况简介[C].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编辑室,医史与文献资料研究4,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1978.
[6]贺霆.中医西传的源头——法国针灸之父苏里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81—83.
[7]王吉民.中国医史文献图说四则:华佗墓:华佗,字符化,后汉谯县人……(中外文对照)(附照片)[J].震旦医刊,1939,4(4):68—73.
[8]王吉民.西译中医典籍考(A Study of Books on Chinese Medicine Translated into Foreign Languages)[J].中华医学杂志(上海),1928,14(2):103—105.
[9]周琦.民国时期中医救亡斗争与日本明治时期汉方医学救亡斗争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0](日)汤本求真,华实孚.临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J].自强医刊,1930(9):53—57.
[11]矢数道明,魏萱译.中西病名对照表(续)[J].光华医药杂志,1934,2(2):18.
[12]中尾万三,匡麟译.日人的汉药观[J].新中医刊,1940,3(2):6—7.
[13]刘荣伦,顾玉潜.中国卫生行政史略 插图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