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方的对比
1928年《医界春秋》刊载了许半龙的《研究:中西药方之组织》,文中提及中西两方进行比对[5]:
中法方例:麻黄汤
麻黄(君)、桂枝(臣)、甘草(佐)、杏仁(使)
配方解析:
许半龙认为,“麻黄味甘苦,用以为君药”,麻黄汤中则是专注它“主发散”的功效。桂枝作为臣者,原因有二:“风邪在表有留恋的倾向,而肤理疏者”,则必须以“桂枝来解其肌表”;“寒邪在经,表实而腠密者”,则“不是桂枝一味药物的药力所能发散的”。所以还要加入麻黄以达到发汗的效果。这正印证了《内经》所说的“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者”。甘草性味甘平,杏仁性味甘苦,是“用以为佐使的药物”。“《内经》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者,荣之主也。’”同时他还指出“《伤寒论》有这样的记载‘荣生卫固,血脉不利’”。所以用味甘的“国老”来缓之,这便是以甘草、杏仁为之佐使的原因。
西法方例:催眠药水
溴化钾、缬草醇、糖浆、蒸馏水
配方解析:
许半龙收集信息发现,“溴化钾具有催眠作用,所以在药方中扮演君药”。但是“考虑到溴化钾的作用效果较弱,不能直达病灶”,所以加缬草醇以加强其作用,故有“缬草醇便作为臣药”是也。因溴化钾与缬草醇的气味难以忍受,考虑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服用,“乃添加糖浆来调和药品”,糖浆因此作为佐药。蒸馏水为“赋形之物体”,是将“前三种药物,溶解于蒸馏水,形成药水的介质”,在方中为使药之一,同中医方药中的饭糊或水泛为丸及冰糖收膏等属于一类。四种药物之次序,“君药居首,臣药次之,佐药再次之,使药居末”,这便是与中药的共通之处。
通过对中西两医药系统的举例来论证其中的君臣佐使有共同之处。作者对于中药支持的态度,在其文章《研究:中西药方之组织》的字里行间一览无遗,只是在解释西方医药时,虽能将同样的“公式”代入,但以水为使,较之对于中药的理解,西药的见解上似有些偏颇。该文章公布在《医界春秋》,供国内外同胞一同赏读,他又作为沪上中医的代表人物,难免会令西医人士不信服。但从交流的角度而言,许半龙对于西药的接纳与剖析,在当时起到了楷模的作用,让世人对于西药的组方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论证角度也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