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医理
2025年09月26日
3.医理
在近代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中,除在固有理论体系范畴内继续深入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
由于西医学的传入,打破了中医学长期独尊的局面,引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统和竞争对手,尤其是中西医学的反复争辨与深入探讨,促使中医界重新审视自身的理论范畴与实践经验,中医理论体系由此得到了一次较全面的整理和较科学的诠释。如民国时期,由于中西医论争激烈,《内经》研究已不再停留于训诂诠释,而是阐明《内经》的学术价值,旨在捍卫中医理论体系。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和杨则民的《内经哲学之检讨》是这类研究工作的代表作。唐容川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是以藏象学说为主体,以西医解剖知识作为经文注脚,近代大多数医家则倾向于仿照科学体例框架,参考西医学科体例设计中医学校教程,以新的思路纂辑《内经》。而在辩论中,中医学者也部分吸收了西医的观点,如一些新的概念或学说深入到人们思想中,例如生理、病理、解剖、诊断、细胞、组织、系统等,同时在中医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批以“生理”“病理”“诊断”等命名的中医基础理论书籍和教材。
部分具有西医知识背景的人士对于中医也持鼓励与褒扬态度,并身体力行进行了包括医学理论在内的研究。如西医学家闫德润1923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1927年赴日留学于东北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闫氏虽出身西医,但受家庭影响,对中医素有研究,又对中医基本持肯定态度,论著甚多,是近代西医界少数认真研究中医而成就较高者。其所撰《伤寒论评释》(1936)分“证状明理论”和“治疗辨正论”两篇:上篇运用近代知识对《伤寒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下篇分伤寒方为12类,每方药味除综合记载古人论述外,并结合近代研究成果对生药鉴定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每一处方都作了介绍与评释,有助于中西医之间的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