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书籍

3.书籍

各类医药书籍出版和流通历来是中外医药交流的重要形式,而到了近代以后,中西医药书籍不论是出版数量还是涉及范围都大为增强,这对于当时的医学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直观地反映了近代医学在我国发展的轨迹。

按照近代医药书籍的数量来看,西医学书籍的相关翻译、论述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近代西医学书籍,最初以来华外国传教医师的译述为主,如19世纪50年代,合信与嘉约翰来华后开创了系统译述近代西医学书籍的先河。合信所译的书籍颇多,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全体新论》1851年在广州出版,该书对中国知识界触动很大,几年间再版多次;又如《西医略论》1857年在上海出版,该书是第一部介绍到中国的西医外科临床经验著作;《内科新说》1858年在上海出版;《妇婴新说》1858年在上海出版;《博物新编》1855年在上海出版……后来有人将上述五种书合编,统称《合信氏医书五种》,堪称近代西医学系统的启蒙教材,曾一版再版,对近代西医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又如英国人德贞1864年来华后,曾受聘为京师同文馆首任生理学和医学教习。他翻译、编著了大量西医书籍,如《西医举隅》汇集了德贞陆续发表在《中西闻见录》中介绍西医学基础知识的通俗性文章,《续西医举隅》是1881年至1882年刊载在《万国公报》上介绍西医学解剖生理知识的汇编。1886年同文馆出版的《全体通考》18卷,该书系一部较完整、严谨的解剖学著作,是根据当时英国著名医学家和解剖学家的最新著作编译而成。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近代医药飞速发展,通过日语转译西医书籍在中国颇为盛行。如丁福保便致力于通过日文转译西医书籍,其所编译的医书不仅内容新,也更有系统,在普及近代西医知识,促进中医了解西医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丁福保于1910年自设“上海医书局”,专门印刷出版他所编的各类书籍,至1914年由日文译编成的医书共68种,以及他自纂的医书10多种,总计80余种,合编成《丁氏医学丛书》。这套丛书囊括了当时西医基础医学和临床各科,颇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