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法国
图10 乔治·苏利耶·德·莫昂特(George Soulie De Morant,1878—1955)
早期由于翻译的错误,导致中医学的知识在法国难以传播。直到1929年,苏利耶(Soulié De Morant G.1878—1955)才扭转了这种局面(图10)。他20岁被法国勒伊德银行派遣来华,后成为使馆职员、领事。在华期间(1907~1927),他努力学习中华文化。庚子年间北京流行霍乱,他发现西医治疗,只有10%的治愈率,而在非使馆区的法国天主教会霍乱医院内用中国针灸法治疗病人,治愈率能达到60%。由此,他开始结识中国针灸医生学习针灸。1903年,他转去上海,利用其会审公堂法医及书记的身份,找到一位张姓针灸师继续深造[21],后又至广东、昆明等地向针灸医生学习。从1927年回到法国开始,他亲自制造针具,并示范操作。此外,还撰写文章宣传针灸,如他在《实用医学科学》杂志上介绍针灸。1928年,又在法国《商业报》上介绍中国脉诊。由于用中国针刺治疗了老同学的哮喘,并在安东医院治愈一例偏瘫患者,使之声名鹊起,前来求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他便辞去法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职位,投入针灸的研究和推广。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将中国针灸的针法总结为三种:第一种是在“痛处下针”,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可以减少痛楚,但效果短暂;第二种是“依穴道治病”,技术要求高些,效果也不错;第三种,即根据手脉下针,效果最好,他称这种手法为“真正的金针”[22]。
他的学生德·勒·福耶(de la Füye)拥有相似的经历。1913年,福耶在日本一边做军医一边学习针灸,1933年返回法国时,已经有很熟练的针灸知识与技能。后跟随苏利耶学习针灸,很快自成一派。他将自己的顺势疗法与针灸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中国式顺势疗法”(L’Homoeo Siniatrie Diatihermique)。他发现179个Weihe氏压痛点中有105个与中医学针灸穴位重合;用顺势疗法(Homeopathic)药物浸渍针尖,或用高频电流可以增强针刺的效果。他还将穴位分为补穴和泻穴两种,补穴用金针,泻穴用银针,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他们的推动下,针灸在法国获得很大的社会影响,如毕加索这样著名的人物都在接受针灸治疗顽固性神经痛。
法国针灸学会(Association Francaise de I’Acupuncture,AFA)
1945年,由福耶等创立。它是法国第一家针灸学术团体,也是世界针联的成员。AFA从1947年起不断发起国内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积极推动针灸学术。该协会于1946年创办了《经络》(Méridiens)杂志。
除了在法国推广针灸,他们还将针灸向英国和德国等其他西方国家推广。1947年开始,“国际针灸会议”每年在法国和德国轮流举行。
1946年福耶成立法国针灸中心大学后,开始了较为正规的高等教育。这是法国最早的中医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