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铁樵(1878—1935)

4.恽铁樵(1878—1935)

图28 恽铁樵

名树珏,别号冷风、焦木、黄山,江苏武进人(图28)。出身于小官吏家庭,自幼孤苦,5岁丧父,11岁丧母,由族人抚养长大,13岁就读于私塾,16岁考中秀才,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功底。由于家乡武进医风隆盛,恽铁樵习文之余涉猎了《温病条辨》等医学著作,粗通医道,并表现出对医学的天资。在叔祖北山先生温热夹食,庸医妄投“小青龙”时,已能明辨是非,提出质疑。1903年,又考入南洋公学,攻读外语和文学,成为近代中医界精通旧学,又系统接受新学制教育的第一人,为吸取现代科学知识发展中医奠定了基础。

1906年,毕业后,先后赴湖南长沙及上海浦东中学执鞭任教。1911年,应商务印书馆张菊生先生聘请,任商务印书馆编译。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以翻译西洋小说而风靡一时。至此时,恽铁樵仍是一位熟悉东西方文化的文人,直到家庭的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16年,14岁长子病故,次年第二、第三子又病伤寒而夭折。经历丧子之痛,而西医学又对之无药可治,恽铁樵开始转而求学于海上伤寒名家汪莲石,发愤学习中医。1920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正式挂牌行医,尤其擅长儿科。当余云岫《灵素商兑》以西医理论攻击中医时,作《群经见智录》予以驳斥。1925年,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及其弟子张破浪等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函教授学社”,也即后人所熟知的“铁樵函授中医学校”。1933年,办铁樵函授医学事业所,受业者千余人。医学著述很多,著作有22种,编成《药盦医学丛书》。由于过度透支,长年积劳成疾,恽氏晚年瘫痪在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口授著书,不曾懈怠。

恽铁樵是近代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在如何看待中西医学的问题上,他认为中医有实效,乃有用之学,西医自有长处,尤其生理学的研究,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医学基础各异,从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体系,“西方科学不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但是中医由于年代久远,应该整理提高,使之发展进步,并明确提出吸取西医之长处,融汇贯通产生新的医学,说“中医有演进之价值,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产生新中医,是今后中医必循之轨道”,并说“居今日而言医学改革,苟非与西洋医学相周旋更无第二途径。”然而这是为了发展中医,补助中医,“万不可舍本逐末,以科学化为时髦,而专求形似,忘其本来”。他的真知灼见,为垂危的中医指出了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回顾半个世纪来中医所走过的历程,立足中医,吸取新知的观点与当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观点无形中是契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