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医会

1.博医会

早在1838年,广州的教会医学组织了“在华医学传教会”来联络各个教会医师,但其影响力仅局限于广东一带,随着教会传教医学活动范围的增加,她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1887年,在上海的美国圣公会传教医师文恒理(Boone HW)的倡议下,“中国教会医学会”(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宣告成立,其中文简称为“博医会”(图21、图22)。该会首任主席为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在当时,博医会的成立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但之后的发展却引人侧目。她把一整套西方专业学会的规则引入中国,比如,最早设定了学会章程,规定了会员的资格、权利、义务。她要求会员必须毕业于受认可的医科院校,入会需要由一位会员介绍并得到年会出席者三分之二以上认可方能入会。正式会员没有国籍的限制,但有缴纳会费的义务,也有参选会长、副会长和监察员等会内职务的权利。会内选举每两年举行一次,当选者不得连任超过两届。除正式会员外,还有荣誉会员和通讯会员。前者是在华的非教会系统医生,后者则包括世界各地的医学传教士以及尚无正式会员资格的提名会员。这两类会员都没有会内投票资格[1]。此外,该会还创办了会刊《博医会报》(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这是基督教国家以外的第一份医学传教杂志,其文章多次被其他国家的医学刊物引证。此后,中国成立的各种医学组织,包括中医学组织,都纷纷模仿博医会的组织架构,并且纷纷创办刊物。

图21 博医会传单

图22 博医会1915年上海年会合影

博医会的成立促进了各种医学事业的制度化。这首先表现在对其他专业学会成立的引领方面。中国护士学会的设立与博医会密不可分。1908年,博医会决议为完成三年期护士学习的学生组织考试,并为成绩合格者颁发证书。同年11月,高似兰(P.B.Cousland)等人在《博医会报》呼吁成立护士组织,作为杂志编辑,他承诺在《博医会报》上开设一个“护士专栏”,直到该组织有自己的刊物为止。博医会还促成了中国解剖学和人类学学会的诞生。以上三个学会,第一个发展为中华护理学会,后两个则发展为中国解剖学学会和中国人类学学会。

博医会在制度方面的另一贡献是对标准的制定。首先是医学教育的标准制定。师图尔(G.A.Stuart)曾指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缺陷在于缺乏制度上的统一性,包括课程设置、课时的长短、教学方法以及实习的要求等方面。他建议联合所有从事医学教育的人员成立一个学会,使他们能够交流思想、探讨方法并制定统一的教学方案,从而在中国医学教育的事业中起到枢纽作用。其他呼吁还包括设立考试委员会,为成绩合格者颁发医学毕业证书;为医院设立最低标准,并对医学院校和医院进行评级等。1915年以后,会内的医学教育委员会和医院管理委员会等得以成立。另一项重要的标准化措施是对汉译医学术语的统一。博医会在制定医学伦理规范方面也走在了前列。1923年上海年会上,博医会授权执行委员会制定一套适合中国的医学伦理规章草案,于《博医会报》上公布,并在下一届年会上提交讨论和施行。

在中文医学发展上,博医会的作用也至关重要。早期的西医书籍或文件都由英文撰写,甚至医学课堂教育、会议交流、临床都使用英文,导致西医学在中国很难大范围推广。因此,西医学中文化是西医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首要条件。1907年博医会年会作出决议:在华医学传教士对于中文的掌握极有必要,这包括说和写,学会建议在他们来华后的前两年解除其所有医学责任,专注于汉语的学习以及建立新医学据点等准备工作。医学传教士意识到若没有中文医学文献,中国学生的医学训练难以继续,因此医学书籍的翻译成为首要之事。以后的几个会长在年会中也多次提出设立中文医学期刊的倡议。会内的医学教育委员会曾向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医学部提交一项决议,希望至少能协助一所医科院校使用中文教学。这一建议最终得到学会的支持并得以实现,在济南、沈阳、成都的医学院校使用中文教学。

博医会还对中国医学事业开展调查,如医生、护士的构成和人数,医科院校以及医院的各种统计资料等,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数据。

由于,博医会入会条件苛刻,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如1913年的年会中,与会85人,仅有两名中国医生。到1915年的年会中,与会113名,也仅有9名中国医生。这样反倒催生出一批同类型的组织。同时期很多被限制在博医会之外的中医从业者和非教徒创建了一批中、西医学会。最早的是以西医为主的孙直斋、王仁俊和沈敬学等于1897年秋在上海创立的“上海医学会”;中医方面,1902年余伯陶、李平书等人发起“上海医会”,并于1906年6月成立“上海医务总会”,成为近代最早的中医学术团体。1905年,周雪樵在上海成立“中国医学会”。除博医会外,1910年全国和地方性的中、西医学会至少有12个。最终,在博医会的催生下,中国最重要的医学组织—“中华医学会”于1915年2月在上海成立。

由于具有本土化的优势,“中华医学会”迅速发展壮大。博医会开始与之合作,1916年博医会、中华医学会和青年会联合成立卫生教育联合会,次年成立女青年会。两会还合作成立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16年4月5日~12日,在江苏省教育会的主持下,名词茶话会在上海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解剖学和无机化学的术语外,还决定成立医学名词审查会,并于1917年8月27日获得教育部认可。1918年该会改名为科学名词审查会。1918年7月举行的第四次会议分设解剖学、细菌学和化学三个分会,科学的专业分工更加明确。

两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和有效,最终于1932年4月15日在上海合并,成立新的“中华医学会”。至此,博医会完成了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