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民(1889—1972)
又名嘉祥,号芸心,广东东莞人(图30)。宣统二年(1910年)香港西医大学堂毕业后曾在外轮公司任船医、沪杭甬铁路管理局总医官。1931年转任浙江邮政管理局医官,同时在杭州开业。1937年在上海协助筹建中华医学会新会址,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抗日战争期间,医学会负责人陆续离沪,会务主要由王吉民和富文寿负责,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王氏还先后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讲师、上海医学院医学史教授、教育部医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医界指南》编辑、中华医学出版社社长、《中华健康杂志》总编辑等职。
对于近代中医学而言,王吉民的功绩主要有三点:
图30 王吉民
(1)1932年,与伍连德合著《中国医史》(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该书用英文撰写,直接在海外发表,纠正了美国医史学家嘉里森(Garrison)所著的《医学史》中对中国医学的错误观点,是近代中医学首次对外的重要推介。此书在西方至今影响甚大,许多西方人从此书中获得关于中国医学的最初知识。
(2)撰写大量关于中医学的文章。自1913年《医药新报》第一卷第一期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厄米汀那与阿米巴痢》起,至1963年在《江苏中医》发表最后一篇论文《薛生白小传和他的生卒考》止,王吉民总共撰写论文179篇,其中用英文发表的有40篇,这些论文的研究视野开阔,古今中外均有涉猎。论文以中国传统医学为主题的有40多篇,从中医学在性病、天花、麻风、精神病与生理卫生、医学制度、医家年谱传记、与医学卫生相关的成语、谚语、俚语等方面反映中国传统医学成就,王吉民在《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绪言中说:“若认为中医‘绝无所发明,不值于世界医学史上留一位置’,则不可。如血液循环、隐秘疗学、麻醉法、灌肠术、探尿管、水治法、按摩术,凡此种种,世之所谓新发明者,古代多有之,时去西医萌芽之时代尚远也。”
(3)组织中国医史学会,保护珍贵中医文物。为了加强中医国医学史研究,王吉民在中华医学会中促成了中华医史学会的成立,并首任会长,主持《医史杂志》的编撰工作。亲自收集大量医学文献和文物,特别是在抗战期间,保护这些文物不被掠夺,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
由于王吉民的西医学背景,以及与海外西医界的良好关系,使得他促成的中外医学交流活动更为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