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书(1854—1927)
原名安曾,字平书,中年改名钟钰,号瑟斋,晚年别号且顽老人,江苏苏州人,生于浦东高桥镇。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入龙门书院,后以优贡入仕,为上海著名的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图26)。
清末,中医日趋不振,李氏慨然以振兴中医为己任,对上海卫生事业发展颇有贡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与沪上名医陈莲舫等创立上海医学会,这是中医界最早的学术团体之一。李氏在《开办医会启》中称:“沪上持业皆有会,唯医独无。兹特先设医学会以集同志讨论,然后著医学报,编医学教科书,设医学堂,开疗养院,期臻美备。”后又为上海医务总会创办人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张竹君创设女子中西医学院,开创女子医学教育的先河。李氏亲教授中医课。同时参与筹办中西医兼治的上海医院。该院是一所大型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也是中国人最先创办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辛亥革命后,李氏还参与筹建神州医药总会、沪南神州医院等。
图26 李平书
1922年,李平书任江苏省中医联合会会长时,提出规范和统一中医教材的问题,并将它视为中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926年,李书平、夏应堂牵头组建了中医课本编辑馆,希冀通过统一教材、统一学制、统一课程来谋求中医教育的改进,迈出了中医教育内涵建设的第一步,提出的统一教材问题也受到了中医界的普遍关注。他最先倡导的中医教材改革,经中医界和中医教育界的不懈努力,成为民国时期中医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于中药的现代化,李平书做出了思考和探索。早在1887年,李平书在新加坡访友时谈道:“中国药物原料丰富于外洋,功用亦多神验,唯煎药有不适于用者三:一不适于行旅,二不适于医院,三不适于贫民。若炼为药水或磨为药粉,以代饮片,则不适免矣。”李平书多年试图进行中药药剂改革的梦想,终因设备和条件的原因,无法实现。1921年,他与神州医药总会王祖德、中华医药联合会任农轩等商议,联合中医界和中药界,创办了上海第一家现代中药制药企业—粹华制药厂,并担任董事长。该厂采用现代机械化方法,将中药制炼成药液、药粉,凡方剂所用药物,均可按照医生所开处方的要求进行调配,省去了中药煎煮之烦。此外,药厂还依循古方剂书要求,生产出丸散膏丹等传统中成药300余种,并创制了多种家用成药。李平书等创办的粹华制药厂改革了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向工厂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为近代上海中药工业化生产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