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之间的医药交流

3.中越之间的医药交流

越南的传统医学被称为“东医”“南药”,是中国传统医学和越南当地传统医学长期融合的结果。

据越南史书所传,早在公元前257年,一名来自中国的医生崔伟曾在越南进行诊疗,并著有《公余集记》,这也被视为越南最早的医书。中国史书中明确记载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在交趾时,因当地有山疟瘴气,士卒多有感染者,于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后汉书·马援传》)

随着中越交往的加强,中国文献中出现了不少有关包括今越南地区一带药用物产的记载,如《齐民要术》引《南中八郡志》说:“交趾特出好桔,大且甘,而不可多啖,令人下痢。”此外还提到诸如扶留蘖、桶子、槟榔、鬼目等也都可供药用。另外,南齐时,苍梧道士林胜到越南北部地区采药,曾以温白丸治疗下腹胀满颇有效验。位于今越南中部的林邑国曾多次遣使来中国,传来沉香、琥珀、犀角等药物。在唐代的一些本草著作如《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书中收有不少越南药物,如白花藤、丁香、庵摩勒、毗黎勒、詹粮香、诃黎勒、苏方木、白茅芋香、榈木等。此外,越南的成药也有传入。如《太平广记》引《宣室志》称:“安南有玉龙膏,能化银液,唐韩约携以入中国。”五代时笔记《玉堂闲话》记载,中国人申光逊曾治愈一越南人之脑痛症,唐代名医孙思邈在越南也被当作医神塑于先医庙中供奉。

越南与中国除了长期保持着药物贸易交流的传统外,南宋时还曾选送医生来华学习,从中国引进制药技术。据《大越史记》所载,元代针灸医生邹庚到越南行医,治病神验,被誉为“邹神医”,后来官至宣徽院大使兼太医使。

越南在15世纪以前,常采用中国的原版医书。1770年,越南著名医家黎有卓在《黄帝内经》《景岳全书》等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编著了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海上医宗心领全帙》,该书用中文写成,阐述阴阳、五行、病机等医学理论、药学知识、临床各科治疗及其本人的医案等,由于本书内容较丰富,因而对当时越南医学界影响较大,受到当时诸多越南学者的重视,以致成了越南医生研习医药的必读书之书。此外,越南医家编撰的《南药考辨》《南药神效》等也多吸收了中医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