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俄罗斯

8.俄罗斯

俄罗斯的中医药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对针灸的研究,这个研究的契机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俄军的掠夺有一定关系。当时,俄军掠取了太医院署内的正统铜人像。关于这一事件,太医院御医任锡庚撰写的《太医院志》有详细描述:

“太医院署药王庙香案前立有犯铜之铜人……铸于明之正统年。光绪二十六年,联军入北京,为俄军所有。先医庙铸铜三皇像亦为俄人所得。和议后,经御医陈守忠委屈周折,始将(三皇)神像由俄之驻华营迎回,铜人则据为奇物,不肯交矣。”[26]

俄国人将铜人运回之后,有了针灸研究的第一手资料。1946年,苏联生理学家福尔鲍尔特(Фолъорт АК)波德希亚德(Иодъорт)撰文探讨针灸穴位与皮肤的生物活动点的关系,他们从生理学、解剖学的角度出发,开展大量研究,研究认为针灸腧穴的实质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点(биологически активные точки),其俄文简称БАТ,作为俄文中穴位的专用学术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医学史学家弗亚兹门斯基(Вязвмеиский ЭС)研究针灸学历史,并广为宣传中国的针灸术。20世纪前期,俄国人对针灸与中药的了解开始逐步增多。

此外,加拿大名医奥斯勒(Osler W.)推荐用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等病。意大利的米兰、罗马、都灵等地都有医生开始从事针灸研究,第一座意大利针灸研究所成立。1935年墨西哥的奥尔兰(Augilar R.)和特尔威(Torvino F.Iores P.J.)在《中国杂志》第15期上发表《中国针术与婴儿习惯性呕吐》一文,介绍针灸的神奇疗效。1940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出版的《医学》杂志第12期上有派利克(Pelicano M.A.)的《灸与灸疗法》。

由此可见,在对中医药学的认识传播上,每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不尽相同,东方汉文化圈因在传统文化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对中医药民众普遍接受程度较高,中医药容易在当地生根后,并和本国民族医学相互融补,从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涵。而在西方国家,由于东西方文化意识差异较大,民众对中医学思想的普遍接受度比较低,因此中医药主要在当地学术圈和少数接触过东方文化的学者中传播,对这种东方医学的研究,也主要局限于针灸医术和中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