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经典翻译与研究

4.医学经典翻译与研究

随着对中医学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医学学者开始不仅局限于对中药、针灸以及医史方面的研究,他们尝试对中医的古典医籍进行翻译,以便能从更深的层面来理解中医。西译中医典籍最早的是法国人杜哈尔德(Du Halde)的《中国地理历史年事政治纪录》(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de I’ Empire de la Chine),该书于1735年在巴黎出版,其关于医药所引用的书主要为《脉理》《药物》《医方》《卫生》四部分。其中,《脉理》是神父夏斐氏(P.Hervieu)所翻译的《脉诀》(高阳生著),《药物》及《医方》为节译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卫生》部分则译自《长生》。[8]

近代对中医典籍外译方面,德国人许保德(Hübotter F)的贡献巨大,他是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史的副教授,对中国医学潜心研究多年,于1929年在莱比锡出版了《中华医学》(Die Chinesische Medizin),该书除了介绍中国医学,还翻译了《难经》《濒湖脉学》等中医经典著作。

如《脉诀》的翻译,在他之前已有法、英两个译本。其中,法译本最早,由神父夏斐所译,于1735年在巴黎首次刊行,英译本由法译本转译,有两种版本,一为卜罗氏(E.Brookes)所译,共四册,于1736年出版;另一为克非氏(Caves)刊印,共两大册,分别于1738年、1741年两次出版。经过对照,许保德决定将法文版转译成德语,该书收录于他1929年出版的《中华医学》(Die Chinesische Medizin)中。

此外,1913年许保德(F.Hubotter)所译的德文《寿世篇》在柏林刊行,1925年,许保德翻译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被东京的《东方自然科学杂志》所载;1933年,他的《中国的医药治疗》(Üeber Chinesische Arzneibehandlung)在东京出版。

1924年,著名的汉学家、剑桥大学东方文化教授嘉尔斯(H.A.Giles)翻译了宋慈的法医著作《洗冤集录》。早前,他担任英国驻中国领事,在宁波期间因见官府验尸人员携带《洗冤集录》,因此引发了研究兴趣。他开始翻译该书,并陆续刊载于《中国评论》(China Review)中,1924年终将全书翻译完成。该书收录于英国《皇家医学会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中,其单行本由英国John Bale, Sons &Danielsson出版,上海别发书店(Kelly and Walsh)寄售。

1936年上海雷士德研究院生理学系侯祥川医师开始翻译《饮膳正要》。侯祥川是我国营养学的奠基人,这本书的翻译是他开始专门从事营养学研究的开始。

在华任职于西医医学院的外籍教师或医师也是中医典籍外译的主力。他们虽然从事的是西医学的教学临床工作,但在大量接触中医文献之后,加入到将中国传统医学推广到世界的队伍中来。如:

1915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妇产科教授马士敦(J.P.Maxwell)与一位刘姓医师共同出版英译《达生篇》(A Chinese Household Manual of Obstetrics)。此后,他又选译了《产育保庆集》,并于1927年刊登在不列颠帝国妇产科杂志(th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of the British Empire)上。

20世纪30年代,另两位在华外籍医师分别翻译了两本中医临床经典书籍。首先,北平协和医学院眼科系毕华德医师于1931年将《银海精微》全文翻译并在《中华医学杂志》刊出,其英文题名为:A Resume of an ancient Chinese Treatise on Ophthalmology;此外,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院院长莫尔(W.R.Morse)翻译了《医宗金鉴》中的《外科金鉴》,但未见出版。

由此可见,中医文献的外译工作将中医学的知识传递到海外的过程中,从最开始的针灸本草文献,到后期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各科文献,由浅入深,反映了近代中国与海外医学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增加。对应于现代医学的传入,中医药知识的外传,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外医学交流的两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