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医学教育

4.医学教育

近代的医学教育,不论是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是教育体制的设立,都是医学交流的重要内容。其中尤其以西医的医学模式影响颇大,不但在中国逐渐推广开来,而且促进了中医教育方式的改变,也开始借鉴西医采取了类似的教育模式。

在西医进入中国的早期,西医人才的培养与教会医院有密切关系。传教士医师通常会招收中国学徒,对其进行简单的医学知识训练,以便担任护理助手工作。如1837年伯驾在眼科医局招收学徒,关韬在伯驾手下学习,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学习西医者。由于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富,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华的传教医师和专职医师日见增多,为了使西医知识的传授纳入正常轨道,开始设立医学校。近代医学教育的相关学制、章程等主要是受到了西方学制影响,如北洋政府期间颁布的学制、章程等,主要是抄袭日本的学制,适当地加入了一些我国的教育内容,规定了修业年限与必修科目,从此,我国的医学教育纳入了正规的教育体系。

中医传统上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师带徒,但这种模式在近代遇到了挑战。在近代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异时,很早就有人指出二者重要的区别之一是医学教育。如合信就曾指出“中土医学,今不如古”的原因在于中医没有专门的医学教育和医生资格考试制度。他在《西医略论》中说:“西国医士,必须屡经考试,取列有名,方准行世,其贵如中国举人进士之名,其法略如中国考取文士之例,所以习之者精益求精,中国医士,士人自为之,不经官考,不加显荣,此不精之故一也。”

因此,面临挑战,中医界人士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开始效法西医,从办学思路到科目设置,乃至于医疗实践等各个教育环节,大都借鉴了西医的教育模式。如1925年,恽铁樵就仿效西国函授教育形式,创办了中医函授学校。主张“取西国学理,补助中医”的改进中医思想。此外,中医院校也仿效西医构建学科体系,大多借鉴西医学校的学科分类法设置科目体系,各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不同,但均在中医传统课程之外,不同程度地设置了生理学、解剖学等西医课程。

从上述简要的介绍可以看出,由于西方医学的大规模、成体系的进入,对于传统中医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近代的医药交流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阶段,不论是在交流的形式,还是在交流的内容上,都与此前有了巨大的改变,这种交流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于今天医学格局的形成和医学事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章原 宋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