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医学的涌入

1.近代西方医学的涌入

事实上,早在明末清初之时,来华的传教士在传播教义的同时,就已经带来了一些来自西方的医药知识。但由于当时来华传教士并不专门从事医学,所介绍的也只是较为粗浅的解剖生理的内容,何况当时西方医学的治疗水平整体上并不优于中医,故并未在华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西医真正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深入的影响是在19世纪上半叶,随着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等的传入,西医学的影响逐渐开始显现。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传教士在口岸建立教堂、学堂和医院等。传教士的医疗活动由此有了合法的生存空间,西方医学也随之大量涌入,最初是在沿海的开放口岸城市展开,之后由沿海进入整个内地。

在近代西方医学进入和传播的过程中,传教士扮演了医学交流的重要角色。据粗略统计,鸦片战争以后至1920年以前来中国行医的传教士有563人。这与教会高度重视医学传教不无相关,医学被视为“宗教的侍女”,是西方传教士在传教活动中的重要知识工具和手段。在近代,从疾病的诊疗,医院的设立,到医学教育的开展……医学传播的各个领域都几乎离不开教会人士的身影。

如早在1835年,广州就有了传教士建立的第一所眼科医院,1838年就已经在广州成立了“中国医学传教协会”,1868年医药传道会在广州建立了博济医学校。据不完全统计,1860~1900年的40年间,全国共建立教会医院100所,遍及全国13个省市。到20世纪以后,教会医疗作为基督徒在中国传教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发展规模在中国达到了新高度。截至1914年,全国教会医院达265所,教会诊所更是高达386所。

“华洋杂处”的上海,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日渐显现的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吸引了西方各国传教团源源不断地派遣教士和医生,并逐步建立教会医院,开办医学校,培养医学人才。1844年,英国传教士和外科医生洛克哈特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医院”,即仁济医院前身,这是上海最早的教会医院。随着仁济医院的成功创立,其他教会纷纷进入上海办诊所、医院。1866年汤姆森牧师和美国圣公会共同出资建立同仁医院。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于1864年在上海租界外滩街办法国医院,后迁至苏州河北岸,改称公济医院。1880年,美国圣公会建上海虹口医院(后称圣路加医院),文恒里医师在此任职。不久,医院接受了郭实腊医院董事会提出与圣路加医院合并的建议,创建郭实腊医院……

随着各类西式医院的不断创办,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医已然成为沪上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而上海传统中医药在西方医学的冲击下,纷纷吸取西医医疗、教育等模式,开始仿照建立近代中医医院和中医诊所,开办中医学校等,形成了中医与西医相互并立和渗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