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的病理生理
民国时期著名的儒医许半龙就中西医的差别也曾发表过自己的观点。病理生理方面,作者从心、肝、脾、肺等六个角度展开。
谈论及心,许半龙认为心在胸部中央,为“血行之总机关,与主要之血管相通”,印证了《素问》中“心为血之海,诸血者,皆属于心”。
谈论及肝,西医往往“以肝脏为消化机关”,还认识到肝脏会分泌胆汁,有“种种复杂之化学作用”,同时“血液中糖分与养素化合之物”为肝所分泌,这一认识与《灵枢·本神篇》中“肝藏血,未始无理……肝主怒,胆主决”类似。作者认为“西医虽无此说”,但是当人在愤怒、惊吓之后,往往“发黄疸”,这对于肝胆和精神状态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佐证。
谈论及脾,许半龙指出“国医以脾脏为消化器官”“西医则以为脾与消化无关,而不明其作用,在胃之左下方”。上述观点与《素问》中“脾与胃以膜相连”相呼应,同时作者还补充“近时西医始知脾脏缺损,则肝脏之液变其成分,而不能消化蛋白质”。
谈论及肺,许半龙提及西医认为“肺脏与胸廓之伸缩,而为吸气之动作,空气即经气管而入于肺”,与《素问》中“肺藏气”“肺者气之本”“诸气皆属于肺”相呼应。同时西医的观点中还有“空气每由鼻孔吸入”者,与《素问》中“肺主鼻,其窍在鼻”相对应。
谈论及经脉,许半龙先列举《灵枢》的理论:“经脉者,不可见也,脉之见者,皆血络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动脉深藏于内,静脉则相对浅露,容易分别,和西医认为的“动脉管、静脉管、微血管”相对应。
除上述病理生理角度外,许半龙还对药理方面进行探讨。他认为“国药有入气入血之分”,同时“外国之药分类法种种,如脏器分类法、临床分类法,皆非十分完全,当以局处作用吸收作用分之”。至于中药与西药的联系,许半龙认为“气分药”与西药中“使神经中枢,或神经系中之某部,增进其技能或消退之而已”等同,而“血分药”则近似“于神经之特殊技能,毫无障碍,唯改变体质之成分,分组织中之新陈代谢机能增进或退减”的西药。许半龙还提出,以上仅为中西共通的一隅,西方的理念和技术值得借鉴学习,切莫让“我之国粹”为他人所利用。
综上,许半龙综合中医悠久的历史经典,及西医当时在解剖生理层面的精细研究,对心、肝、脾、肺、经脉的共通与不同之处,进行了详细完整的对比展开,构筑起中西医双方彼此初步认知的桥梁。同时许半龙在药理领域进行了讨论,比对药物的分类方法以及“气分药”“血分药”在西医中的相似对应,帮助读者在用药方面有了初步的中西认知,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