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国际会议

5.国际会议

近代,随着国际合作的增多,参加各种相关的国际性会议也成为重要的医学交流新方式。

如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批医学专家、学者受到各方邀请,陆续去国外出席国际医学会议,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医学界的声音。1930年,陈宗贤(1892—1979,中国生物制品创始人之一)先后出席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微生物学会议和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十八次国际兽医会议。1935年,陈湘泉(1909—1990,中国防痨协会创始人)由中国红十字会派赴法国巴黎任驻巴黎国际红十字会中国代表。1938年,冯兰洲(1903—1972,医学寄生虫学家,中国医学寄生虫学的奠基人之一)应邀赴德参加在柏林召开的国际昆虫学会年会,后又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出席国际热带病与疟疾病学会年会。1944年,沈克非(1898—1972,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奉命派去伊朗出席中东医学会议,1946年又去秘鲁出席第五届国际外科会议,同年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担任中国医学界首席代表职务。1948年,侯祥川(1899—1982,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上海雷士德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卫生实验院营养研究所主任)、伍哲英(1884—1960,护理教育家)相继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如侯祥川参加了国际热带医学及疟疾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