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药物研究

2.药物研究

随着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药学家开始注重采用西方的科学手段来研究中药,取得了一些进展。

早期从事中药研究的,主要是一些自欧美或日本留学回国的留学生,如陈克恢、赵承嘏、经利彬、朱恒壁、刘绍光、庄长恭、黄鸣龙、曾广方等。其中王焕文是中华药学会(中国药学会的前身)的创始人,担任该会首任会长。在“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下,中医界的医家不满足于传统的药效理论研究,他们采用西医理论解释药物功效,或是采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认药效。这些方法突破了原有的框架,开创了药效研究的新途径。如丁福保于1933年编写成《中药浅说》,书中按照药物功效,以西医药理论分为强壮健胃消化药、解热药、利尿药、镇痛镇静镇痉药、镇咳祛痰药、收敛药(或有止泻止血之效)、兴奋药、泻下药、变质解凝药、驱虫药10类。

除了中国学者之外,西方学者对于中药的研究兴趣也日益浓厚。1911年,美国师图尔(George.A.Stuart)出版《中国药物学:植物类》,该书被称为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医书”。英国伦敦会传教士伊博恩(Bernard E.Read)长期关注中药研究,发表了大量关于中药的论文著作,他把中国丰富的草药资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众所周知的与西药标准一致的中草药;第二类是植物学性质相近可以取代西药标准的草药;第三类是值得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其药用价值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