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为主,海路为辅

4.陆路为主,海路为辅

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相对而言,中国同山水相连的国家自然而言交流起来更为方便,中国和朝鲜、越南的交往便是如此。而中日之间虽然隔海相望,但距离之短,可以说是咫尺天涯,更何况在早期,中日之间的交往多是通过朝鲜半岛进行,距离可谓相当短。

中国与西部地区及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的医药文化交流,大部分时间也主要靠陆路交通。特别是公元前139年与123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拓宽了中原与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渠道,形成了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拓、发展、中西方经济文化的频繁交往、西域的安石榴、胡桃、苏合香等可供药用的物品也相继传入中国。如汉武帝时,月氏国曾向汉朝贡返魂香,据《汉武内传》所载,凡有疫死者,可以熏之再活,故名返魂香。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随着造船技术的进展,海路在贸易中占据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如两宋时期中国与阿拉伯药物交流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海路。1973年8月,福建泉州湾发掘了一艘宋代海船,船舱中有大量药物,其中多有阿拉伯地区出产者。由于宋时药物贸易在中国与阿拉伯的海运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多数是香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阿拉伯与宋代的商业交通路线,也可以说是“香药之路”。又如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时,每次随行医官医士多达180多人,带去的中药有人参、麝香等,受到沿途各国的欢迎;带回的有犀角、羚羊角、阿魏、没药、丁香、木香、芦荟、乳香、木鳖子等。

显然,中医学自古便与外部的医学有着频繁、多层次的交流,而在交流中上述这些特点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既与中医学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特点相关,也与中国固有的地理位置等相关,还与世界历史进程的特点有所关涉。但是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在这种频繁的、长期的、多样化的交流中,中医学的发展日益多样化与丰富。这些相互间的交流,对发展和丰富中国医药学,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促进世界医学发展也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章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