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学

1.留学

在近代的医学交流中,除了直接由传教士、医生等输入之外,留学与考察均成为获取医学新知的重要交流手段。

我国的留学教育发端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兴盛于甲午战争至抗日战争之间,与整个中国近代史相始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影响深远。具体到医学领域来看,经受了西方医学留学教育的学子们归来后,积极投入医疗事业,积极推广西方医学,创办医药刊物,参加学术团体活动,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近代西医药学书籍的翻译和编著。留学生回国后大多在专业领域发挥所长,或在各个医疗卫生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对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如留学欧洲学医的第一人黄宽,1847年1月他赴美入麻省曼松学校学习,1849年毕业后,1850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855年毕业后回国,曾任海关医官,博济医院代理院长、兼博济医校的教学等职。

近代留学生的去向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处。以日本为例,在1896~1945年的50年间,中国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截至当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其中不乏学习医学者,如1903年,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选派学生31人赴日留学,其中有3名选学医药学。据不完全统计,自1905年至1934年的34年间,仅从日本23所高等医学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即多达400余人,此数不包括综合性大学医药科的留学生以及转学、辍学者,因此,留日医学生的实际数量当远超此数。当时的日本,传统医学已经式微,西医学占据统治地位,留日医学生在日本接受的自然是系统的西方医学教育和技术培训。

作为远东的重要城市和港口,从上海出发前往国外进修留学的人员数不胜数,其中包括不少医务人员或医学生。如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自圣约翰大学医科毕业后,于190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的中国人。颜福庆后又赴利物浦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热带病学和预防医学,涉足医学相关的各个领域。颜福庆回国后,参与创办了包括“国立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在内的多所医学院。在纷纷出国留学的同时,上海也有一些具有较强师资力量的高等医学院校开始招收外国学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震旦大学医学院,其从1934年到1948年的毕业生中有来自6个国家的13名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