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恢(1898—1988)

12.陈克恢(1898—1988)

上海松江泗泾镇人,民国医界名士,中国药理学研究的创始人(图36)。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理和医学博士学位。他研究中药先后达30余年,从麻黄中分离出麻黄碱,并发现了麻黄碱对心血管的类肾上腺激素样作用,据此开发了大量药物。此外,他还研究过蟾蜍、汉防己、元胡、吴茱萸、贝母、百部、夹竹桃、羊角拗、常山等中草药。他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先驱,其研究方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中药研究,包括今天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成就在内,都是因循这种思路,即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物质基础来讲中药的功效。

图36 陈克恢

他对中药的兴趣来源于童年的生活。1898年,陈克恢出生在现在上海松江的泗泾镇,是一个典型的江浙农村,幼年时期,他接受的是科举考试的教育,但父亲过早去世,家中已无力供其继续走科举的路,于是转予舅父培养。舅父周寿南是中医,陈克恢最熟悉的场景就是舅父给患者把脉处方,然后再到药房中无数的小抽屉里抓药包药煎药。因此,满屋的中药味留在陈克恢幼年的记忆中,并引发了他对这些奇怪的草根树皮的兴趣。恰巧科举制度被废除,社会迎来变革,陈克恢开始接受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历史地理算术等。由于学业出众,他离开家乡到上海教会办的圣约翰高中上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陈克恢考取了当时美国用庚子赔款成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校)奖学金,成为三年级插班生。两年后,陈克恢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直接从三年级上起。对中药由来已久的兴趣,促使他选择了药学专业,他的导师爱德华·克莱默(Edward Kremers)为满足他研究中药的愿望,从中国进口三百磅肉桂叶和二百磅肉桂枝,教他用蒸馏的办法提取肉桂油。这就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署名K.K.Chen。1920年,陈克恢从威斯康星大学药学院毕业;之后,他继续研习,获生理学博士学位。

他最著名的关于麻黄的研究也是来源于舅父的建议。一次饭间,舅父又和他谈起中药的效用,陈克恢请舅父列出十味毒性最大的中药,结果麻黄位于榜首。舅父说,麻黄是多年生植物,古长城边就有,在中国已有五千年历史。陈克恢随即到协和医学院附近的中药铺买了些麻黄,在系主任卡尔·F.施密特(Carl F.Schmidt)的支持下,用在克莱默实验室学到的植物化学研究方法,用几种不溶性溶剂,在短时间内从麻黄中分离出左旋麻黄碱。之后,他从文献中得知日本学者长井长义已于1887年从麻黄中分离此碱,命名为ephedrine(麻黄素),但文中只提到麻黄素可扩大瞳孔。陈克恢和施密特医生一起,用动物实验研究麻黄素的药理作用。他们发现,将麻黄素1~5mg静脉注射给麻醉了的狗或毁脑脊髓猫,可使其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也可使离体子宫加速收缩,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滴入眼内,可引起瞳孔散大。这些作用都和肾上腺素相同,所不同的是,麻黄素口服有效,作用时间长,且毒性较低。1924年,他在最权威的药理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

对于中医药而言,陈克恢的贡献在于摸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中药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为后世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提取方法提供了思路,现在成为中药研究的标准路径。陈克恢虽然不属于中医界人士,但他对于中药现代化的贡献,举世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