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人对中医的推广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老的四大文明,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恒河文明、黄河文明中,其余几大文明或消失或衰亡,唯有黄河文明得以流传千年而长盛不衰,除了文化本身的特质之外,庞大的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国门被打开,一方面是国家的苦难,另一方面却是对外交流的增加,导致大量人口移居海外,中华文化随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也跟随着人口的海外移居而传播。
近代华人移居最多的地方当属东南亚地区,据1947年的统计,东南亚地区华人总数约为850万,相对于当地的巫医和印度土医,中医药属于先进的医疗方式。据1936年泰国卫生厅的统计,暹医数量仅及中医的十分之二[1],在当地最有名望和最受欢迎的医生常常是来自华医,甚至连泰王医疗队伍里也有华人医生。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在西医进入东南亚之前,中医药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共享的医疗资源。
在日本,华侨医生何钦吉在宫崎县都城市以医为生,他编写了不少医学著作,被誉为都城地方的“医学鼻祖”。
在美洲,中医的影响深入到当地社会,梁启超撰写的《新大陆游记》中说道:“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常是以致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者,在广东每帖铜钱二文,售诸西人,或五元十元美金不等云,他可类推。”[2]“华医在美洲起家至十余万者,前后殆百数十人,现诸大市殆无不有著名之华医二三焉……所用皆中国草药,以值百数十钱之药品,售价到一金或十金不等,而其门如市,应接不暇。”[3]另有俄勒冈州约翰迪(John Day)市行医的华侨伍于念,在1918年全球性流感时,用中医救治了很多病人,被当地人誉为“神医”。1952年他逝世时,当地政府降州旗及市旗以示悼念。其生前住宅及诊所被辟为展览馆,以纪念华人对当地所作的贡献。
在澳大利亚,梁启超记载的“安利医生”岑祥、岑元兄弟俩凭借行医“致富三百余万”,阮生福先后在巴拉雷特和墨尔本开设中医诊所,深受当地人欢迎。
近代一些出国留学的中国学者,在学习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和技术带到世界各地。例如:上海松江泗泾镇人陈克恢,他将中药引入到现代药理学研究的视野中,从1920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生理和医学博士学位开始,他研究中药先后达30余年,他从麻黄中分离出麻黄碱,并发现了麻黄碱对心血管的类肾上腺激素样作用,据此开发了大量药物。此外,他还研究过蟾蜍、汉防己、元胡、吴茱萸、贝母、百部、夹竹桃、羊角拗、常山等中草药。这些工作使他成为国际药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近代中医学的对外传播,从华人在海外推广中医的方式来看,主要有成立中医药团体、创办期刊、创办医院或者独立行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