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西医学术交流
除了在传统医学层面的交流外,近代的上海还以兼容并蓄的姿态接纳西方医学,在沪上形成了中西医学临床上的优势互补,二者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局面。当时的上海医学界也十分注重与国际医学者的交流。
1934年,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与上海公共卫生学会,于十月十二日联合在虹桥疗养院举办茶话会,招待远东代表东印度政府卫生处处长索氏(Russell)与新加坡代表皇家医院院长爱伦氏(Allen)进行演讲,大致围绕目前盛行的疾病及所治疗的方法进行意见及方法的交换,同时宣讲了医疗事业共同进步等主题的提案[39]。
1948年,国立上海医院外科医师于十一月十七日下午四时至六时,在中山医院举办茶话会,招待远道而来的Webster博士。到会人员除了该院外科医生40余人外,还请到了王凯熙、梁淑芳两位医师一同参加本次茶话交流会。会议开始时,由外科主任沈克非医生大概阐述招待的意义及缘由,随后Webster博士也致辞感谢上海医院的盛情邀请。致辞结束后,Webster博士旋即与与会人员进行个别的非正式交流谈话。在互动交谈的最后,由朱民强医师赠送博士纪念册一本,并在散会前共同拍照留念[40]。
以上罗列了一些近代发生在上海的医药交流的事件,看似凌乱,但放在民国那个历史大背景下看,这些都是中医药将外来的医学人士请进来的举措,通过这些活动,实现了中医的故事不只是让中国人来说,而是让外国人主动去说,以独特的文化符号,神奇的临床疗效来吸引外界的关注。这种方法,使得中医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大空间。
(康欣欣)
附录:汉医勃兴展览会展品目录
(资料来源于《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中国医学院出版,1936年,上海)
附表1 部分汉医团体活动状况
附表2 汉医学校情况
附表3 汉医医师开业状态
(续表)
附表4 汉医医院状态
附表5 部分汉药店及贩卖者状况
附表6 部分日本刊行的汉医杂志
附表7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总类)
(续表)
附表8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医史类)
附表9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通论)
附表10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内科类)
(续表)
附表11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药物类)
(续表)
附表12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幼科类)
附表13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女科类)
(续表)
附表14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医经类)
附表15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针灸类)
附表16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眼科类)
附表17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法医学类)
附表18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外科类)
附表19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医学笔记类)
附表20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诊断类)
附表21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经穴类)
附表22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花柳病类)
附表23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医案类)
附表24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医话类)
附表25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生理类)
附表26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治疗类)
附表27 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伤科类)
附表28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方剂类)
(续表)
附表29 部分日本刊行之汉医书籍(丛书类)
(续表)
(续表)
附表30 部分日本精刊中国医籍珍本
(续表)
【注释】
[1]翁时雄.医药调查:暹罗医药进展之概述[J].中医科学,1937,1(10):733—734.
[2]梁启超.新大陆游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176.
[3]同上,72.
[4]王治平.纪念中医节应如何推进中医的学术[J].医药之声·特刊,1940:7.
[5]黎伯概.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成立记事[J].医药月刊,1930:3.
[6]李晓峰.东南亚四国中医发展析评[J].环球中医药,2009,2(5):385—386.
[7]梁英明.近代马来亚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A],亚非研究:第4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玉堂.由菲律宾中医呼吁言及今日中医之地位[J].光汉校刊,1934(12):8.
[9]黎伯概.医海文澜[M].新加坡:新加坡文化印务公司,1972:263—264.
[10]刘愿可.发刊词(二)[J].医药月刊,1930(1):6—7.
[11]黎伯概.发刊词(一)[J].医药月刊,1930(1):6.
[12]编者.发刊词[J].医药之声,1936(1):1.
[13]张亦凡.中国医药源流论[J].医药之声,1936(1):15—16.
[14]中央国医馆宣言转载[J].医药评论,1931(53):51—55.
[15]南洋泗水中医公会正式成立[J].光华医药杂志,1937,4(5):38.
[16]暹京通讯.中馆委陈寄虚为暹罗分馆长,暹罗医界人士对陈绝少认识,陈之行动当地医团颇为注意[J].中医科学,1937,1(12):831.
[17]邢晓姿.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泰国社会之影响[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68—72.
[18]杨建成.中华民族之海外发展[M].台北: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3.
[19]编者.日医引地兴五郎氏来华访问国医费子彬[J].现代医药月刊,1935,2(4):33.
[20]张伯礼.百年中医史1912—2015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109.
[21]贺霆.中医西传的源头——法国针灸之父苏里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81—83.
[22]徐恒泽,赵京生.名医针刺经验用典[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6.
[23]左言富.国外中医药概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3.
[24]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中外医学跨文化传统[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623.
[25]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中外医学跨文化传统[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623.
[26]马继兴.针灸学通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50.
[27]编者.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J].光华医药杂志,1936,3(3):61.
[28]吴启中,曾昭抡.中国医学院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J].时事月报,1936,14(2):7.
[29]医界春秋社.中国医学院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C].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1936:2.
[30]编者.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J].光华医药杂志,1936,3(3):61.
[31]编者.皇汉医学勃兴展览会[J].国医文献,1936,1(2):1—2.
[32]同上.
[33]编者.上海中国医学院举行日本汉医勃兴展览会展览品要目[J].中医世界,1936,9(5):55—78.
[34]曹颖甫.经方实验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09.
[35]乔寿添.汉医勃兴展览会观感[J].国医文献,1936,1(2):11.
[36]犀眼.东西洋重视之中国医学[J].时时周报,1931,2(17):266.
[37]杨杏林,唐晓红.上海中国医学院院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71.
[38]编者.日本大阪汉方医学院院长:今井丰云氏来沪考察[J].光华医药杂志,1936,3(8):59.
[39]上海支会招待远东热带医学会代表[J].中华医学杂志(上海),1934,20(11):1433.
[40]国立上海医学院招待Webster博士[J].上海医事周刊,1948,1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