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的构成与特点彰显了统一战线的要求
从人民政协的构成与特点上看,人民政协由界别构成,具有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这是我国其他政治组织所不具有的,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组织和团体的一大特点。
界别是指政协组织按照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和社会各界等不同类别,分配委员名额,进行委员编组,组织委员活动而设立的组织类型。政协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的组成,根据当地情况,参照全国委员会的组成决定。”[12]事实上,在人民政协刚刚成立的时候,还没有“界别”的提法,而是笼统地称为“参加单位”。参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662名代表,就是由包括各党派、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特别邀请人士等46个参加单位推荐的。1954年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成立时才开始使用“界别”一词,例如“医药卫生界”“教育界”“新闻界”等。此后,随着实践的发展,“界别”一词开始频繁使用。
在人民政协成立以来的70年中,界别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变化。1954年全国政协设立了具有特定历史印记的“合作社”界别。1978年,合作社界别被取消,增加了体育界别。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增加了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和港澳同胞界别。第七届全国政协设有32个界别。第八届全国政协增设了“经济界”,又将原来的“港澳同胞界”分为“香港同胞界”和“澳门同胞界”。第九届全国政协个别界别的名称发生了变化,如“香港同胞界”改为“特邀香港人士界”,“澳门同胞界”改为“特邀澳门人士界”。值得注意的是,政协地方委员会界别的设置,不得超过全国政协和上一级政协的界别设置范围,名称不得异于全国政协和上一级政协界别名称,同时不能随便对政协各个界别进行排序,不能随意划定界别的组成人员。
就具体界别来说,全国政协设有34个界别。这种界别组成,包括了当今中国各合法的全国性政党和主要人民团体,集中了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和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具体可以分为六类:一是党派,包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无党派人士等10个界别。二是人民团体,包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等8个主要人民团体。三是以行业为基础划分的社会各界,包括文化艺术界、科学技术界、社会科学界、经济界、农业界、教育界、体育界、新闻出版界、医药卫生界、对外友好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等12个界别。四是按照民族和宗教信仰设立的界别,包括少数民族界和宗教界2个界别。五是按地域设立的界别,包括特邀香港人士界和特邀澳门人士界2个界别。六是特别邀请人士。这个组成涵盖了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主要人民团体、56个民族、5大宗教团体及各界代表人士。可以说,人民政协汇集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各个方面,真正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
人民政协诞生时,其组织成分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一切爱国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经过70年的发展,人民政协已经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参加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3]人民政协这种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使其从诞生之日起,就能适应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的需要和社会状况的变化以及统一战线的发展,适时调整自己的界别构成,不仅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所有方面,成为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的最好组织形式,而且包容了不同党派、团体、民族、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人物,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民政协组织上的广泛代表性和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决定了人民政协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决定了人民政协能够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一切社会成员无论来自哪个党派、哪个团体、哪个民族、哪个阶层,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宗教信仰者,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都能够和谐相处。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下,人民政协能够尊重各界人士的特点,包容大家在信仰、利益、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各界人士可以在政协会议上自由发表意见,并在民主平等的协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能够反映和调节社会各方面的不同要求和利益上的差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