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民主党派,少数成立于大革命时期和十年内战时期,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其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治纲领不尽相同,但在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等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大多数民主党派从成立之日起,便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合作关系。

无论是举行国共谈判、召开“旧政协”会议期间,还是在解放战争的进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及时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贤达通报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同他们进行协商,以便采取一致行动。在国民党撕毁“旧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时,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贤达的大多数人,在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伪“国民大会”以及反对国民党炮制的伪“宪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同共产党站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还同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贤达的代表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简称“五一口号”)。“五一口号”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35]“五一口号”表达了当时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也反映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所有爱国人士的政治主张,因而在发布后很快得到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的积极响应。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为准备召开新政协,从1948年6月起,纷纷发表文章、召开讨论会、举行座谈会,围绕召开新政协有关问题研究办法,贡献意见,并草拟各种方案,形成了一个为召开新政协献计献策的热潮。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分别从香港、上海及海外,陆续进入东北、华北解放区。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每个重要关头,都能挺身而出,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勇于奋斗、不惜牺牲的精神。“五一口号”发布前,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违背了全国人民的意愿而遭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强烈反对。共产党则展现出了领导中华民族建立和建设自己国家的非凡能力,赢得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支持。可以说,自“五一口号”发布以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它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也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就建立新中国的指导原则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重大政治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民主协商,一些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被推选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职务。此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协商原则共商建国大计的一次重要会议,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有机统一。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由此,人民政协也成为实行这一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多党合作的机构和政治协商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