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治组织,而这个统一战线又是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

(一)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政治组织,而这个统一战线又是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共产党和民主人士、各界代表共同协商的结果。

1.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与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政党进行联合,才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崇高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造了“统一战线”理论。恩格斯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统一战线”这个概念。1840年10月,在《唯物论和虔诚主义》中,恩格斯首次提出了“统一战线”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不仅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而且奠定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学说的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1850年3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认为,工人政党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采取的态度应该是:“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起去反对工人政党所要推翻的派别;而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企图为自己而巩固本身地位的一切场合,工人政党都对他们采取反对的态度。”[2]马克思和恩格斯告诫工人阶级政党要团结资产阶级民主派去反对共同的敌人,但是对他们的狭隘目的又要进行斗争。1892年3月,恩格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中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要善于运用革命统一战线策略,指出:“如果射击开始得过早,就是说,在那些老党还没有真正相互闹得不可开交以前就开始,那就会使他们彼此和解,并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我们。这是像二乘二等于四一样肯定的。”[3]工人政党在领导工人运动时,要把握时机,利用矛盾,切不可成为众矢之的。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具体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国家政权后,如何认识和对待统一战线问题,这个任务落在了列宁身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概念内涵。列宁曾设想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中实行多党合作的统一战线,强调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必须重视统一战线的战略和策略,必须巩固工农联盟,必须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或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 ‘裂痕’,哪怕是最小的 ‘裂痕’,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并且指出,这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一样适用的。”[4]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著作中,列宁指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首先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此,无产阶级不仅要与农民结成同盟,而且要与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5]强调无产阶级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无产阶级不但要联合中间阶层,也可以与其他民主政党结成同盟,但一定要掌握领导权;无产阶级不仅在夺取政权之前,要和代表其他劳动阶级或者阶层利益的政党结成同盟,而且在夺取政权之后,仍然要吸收代表其他劳动阶级或者阶层利益的政党加入到政权中来。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要求无产阶级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要和一切进步政党结成同盟。

2.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就是统一战线组织

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把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建立新中国的力量凝聚起来。人民政协就是统一战线组织。

鉴于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异常强大,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又比较弱小,所以,共产党历来重视统一战线工作,从建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统一战线经历了民主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几个阶段。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武装斗争总结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我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最先提出“联合战线”的概念,中共“二大”正式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写进党的文件。1925年8月18日,瞿秋白在《“五卅”后反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前途》中提出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反帝国主义的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成为事实。”此后,“民族统一战线”用语逐渐流行起来。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我党使用“民族统一战线”的概念,在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我党使用“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者,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和主题,中国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公,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方面力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说:“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中共领导人认为,对于统一战线中的同盟者要有联合,也要有批评;对于各种不同的同盟者要有各种不同性质的联合,也有各种不同的批评。但是,我们对同盟者必须抱定联合、合作的态度。1941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说道:“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6]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除此之外,没有自己的私利,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独立、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符合中国国情,来源于天下为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崇尚中庸、注重整体、追求和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人民政协的中国文化渊源。人民政协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其显著特征就是汇聚了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是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体现。所以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凝聚各方力量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孕育了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