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今)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四、(2010年至今)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节点。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作为中国21世纪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及其相关内容:①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②完善治理结构;③加强章程建设;④扩大社会合作;⑤推进专业评价。

《教育规划纲要》对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这标志着“中国大学治理由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整体的制度设计和推进阶段”。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大学制度,两者不只是提法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不同、所体现的中国大学治理发展的阶段不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只是重点推进大学治理某些领域的改革,还没有提出一个现代大学制度的整体框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局限在大学内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则不仅包括大学内部的领导体制、治理结构及其运行,同时包括落实和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构建政府、大学、社会的新型关系。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则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的必然逻辑结果,是完善中国大学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和现实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之后,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就成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和当下高教界关注的焦点。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为改革试点项目之一,并确定北京大学等26所高校作为试点单位,这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已经从理论研究、少数学校自发探索,进入了国家主导,由国家统一决策和统一部署的阶段,已上升为国家意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全面启动了综合改革的步伐,并以大学章程的制定、出台为标志,推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开启了真正的破冰之旅。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为了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国家和有关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政策法规,诸如2012年《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2014年《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等,凸显了政策在推动完善中国大学治理中的作用,为中国大学治理走向理性与自觉提供了法理性和制度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