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归因分析
(一)政策支持,指导有效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作为条件保障。试点工作开始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教改办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包括《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14〕55号)、《关于进一步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意见》(教改办〔2014〕1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教改办〔2014〕2号)、《关于改进评审评估评价和检查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4〕7号)、《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1号)、《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章程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教政法〔2013〕14号)、《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育部令第37号)、《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教育部令第32号)、《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教育部令第37号)。这些都为试点高校的工作推进起到了引领、指导和规范作用。同时,政府部门积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制度空间建设得到有效拓展。
(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国情、校情的制度体系,需要系统研究、顶层设计,通过制度来推进。五年来试点学校与主管部门建立了上下沟通协调机制,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作为现代大学制度试点项目的主管部门,2010年12月会同有关部门召开试点工作启动部署会议,其后又分别于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召开现代大学制度研讨会,章程建设研讨会、阶段总结会等,有步骤、有重点地对试点学校的工作进行沟通、引导和推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现代大学制度组先后赴试点高校调研,提交了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对试点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共同探索、共同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建立了试点高校间的交流借鉴机制,试点单位以阶段总结为契机,认真梳理已有工作,明确已经做了什么,突破了什么,还需要深化什么。推动各试点高校间及时总结交流彼此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三)搭建机构,统筹规划
各试点高校高度重视,都成立了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试点项目的战略导向和整体协调。不论是党委书记、校长,还是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处室都非常重视,对现代大学制度进行了认真思考和讨论,广泛论证,确定了试点方案,提出了具体举措,积极扎实推进,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次机遇、一件大事。有的试点学校将改革试点任务明确列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重大议题,集全校之力,群策群力,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充分融入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考虑,作为一件重要的工作来抓,做到整体部署和长远规划;有的学校则将试点工作列为学校“985工程”的重点项目,投入专项资金整体推进,从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
(四)广泛动员,凝聚共识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现代大学制度要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着重高等教育、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目的是增强活力,提高质量。各试点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都将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列为重点宣传内容,并结合学校阶段工作特点,由全校师生知晓试点任务,争取教职工的支持,并给试点工作建言献策,为改革的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试点高校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就改革谈改革,而是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聚人心。通过论证会、听证会、专家咨询会、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一起来谋划学校的发展,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五)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庞大,任务艰巨,没有捷径可走,他国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复制。五年的实践探索,试点高校紧紧抓住完善治理结构,加快章程建设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要突破口,把章程制定过程作为制度“废、改、立”的过程,重点推进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修订大学章程、加强学术组织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扩大社会合作等内容,以局部带动全局,进而推动学校整体的制度建设工作。通过制定或者修改章程,全面梳理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六)尊重规律,体现特色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要尊重教育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在此基础上,各试点单位在科学分析自身办学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针对自身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反复研究完善试点方案,科学统筹、系统设计,明确了改革目标、改革措施、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障条件、责任主体、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预期成果等核心内容,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各有优势、稳步推进。这已经成为重建符合高校一般规律、体现特色治理模式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