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大学真谛使命

二、坚守大学真谛使命

大学教育目的具有应然和实然两种形态。其中,应然的大学教育目的是指大学基于自己的性质和宗旨所追求的目的,是由大学内部自然产生,并在大学长期活动中凝聚、沉淀而成的。应然大学的教育目的,由于体现了大学产生、延续、发展的原因和理由,因而被认为是本真的大学教育目的。而实然的大学教育目的,是指现实的大学教育活动中所依据或遵循的教育目的。它往往不是产生于大学活动的内部,而是由大学外部社会方面的某些要素赋予或强加的,内含了明确的社会性要求。现代大学是在传统大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大学使命的演变、功能的演进和治理结构的变革都与适应社会息息相关。“适应”是大学发展的基本逻辑,但绝不是全部逻辑或唯一逻辑,必须把“适应”放在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关系当中来理解。[49]

在适应中追求超越。新时代下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已变得复杂、多元甚至矛盾。尽管大学应适应社会,但不能迷失自我,需要在依赖中求独立,在适应中追求超越。任何时代的大学都需要对其使命与功能进行反思,大学越是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就越需要回顾过去、回到原点。只有在满足社会需求基础上谋求发展、适当超越的大学才是现代大学。大学既适应和服务社会,也依赖社会资源并反哺社会,还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犀利批判。因此,对于大学到底是要服从社会还是超越现实这一问题,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解答。

大学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遍观世界著名大学,可以说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稳定而独特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虽然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但其最基本的趋向是不会改变的。大学要在适应中坚定地履行自己以学生健全人格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使命。虽说大学的目的经过历史的丰富和改造,已经由原来单纯的育人发展到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等综合性目的。但是这种大学目的的变化,是大学与时俱进、自我觉悟、自我发展的结果。其发展的主角是大学而非社会,其发展目标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非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大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及自然界的普遍知识和高深学问,是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内容的、体现了社会深层性质的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引导或影响着社会长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社会发展的“本”。大学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根本性进步和持续性发展。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需要推崇对现代大学精神的守望。作为大学存在的重要支撑,当大学精神融入大学体制、机制运行中,它将引领一所大学未来的发展走向。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培植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反思生活的人文精神、去伪存真的批判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形成现代大学的精神品质,由此教育和熏陶学生并影响和引导社会的文化发展,履行高校人才培养和传承创新文化的职能。因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目的在制度之中,更在制度之外。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坚持学术自由、弘扬大学精神,调动激励高校各种力量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催生新的知识和技术,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