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中外专著及译著
[1]孙霄兵.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孙霄兵.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美]罗伯特·伯恩鲍姆.大学运行模式[M].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荷]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殷企平,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9][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10][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法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1][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2][美]罗纳德·G·埃伦伯格.美国的大学治理[M].张婷姝,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加]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郭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加]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5][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申:与纽曼对话[M].杨德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6][美]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7][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M].符娟明,陈树清,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
[18][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社会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研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9][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新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挑战与创新理念[M].陈艺波,别敦荣,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20][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1][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3][美]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4][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5][英]杰勒德·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黄建如,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7][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8][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9][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0]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1]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3]王英杰,刘宝存.中国教育改革年:高等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4]张斌贤,刘慧珍.西方高等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5]张雁.西方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的传入与影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6]胡建华.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7]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8]侯定凯.中国大学的理性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9]王建华.我们时代的大学转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0]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1895—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1]樊艳艳.双重起源与制度生成——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起源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2]谢雪峰.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3]王承绪.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模式的国际移植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4]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5]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46]方妍.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政府与大学关系重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7]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8]阎光才.美国的学术体制:历史、结构与运行特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9]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0]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51]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2]刘宝存.守望大学的精神家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
[53]于忠海.教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基于人性视角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4]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55]钱穆.文化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6]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7]董云川.寻找迷失的象牙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58]韩水法.大学与学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9]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0]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1]周丽华.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2]覃壮才.中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3]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4]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5]许杰.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6]李福华.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7]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8]梯利.西方哲学史(下)[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9]周谷平,张雁,孙秀玲.中国近代大学的现代转型:移植、调适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0]王凤玉.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成长历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71]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2]别敦荣.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73]朱新梅.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二)学术论文
[1]劳凯声.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公立学校问题[J].教育研究,2010,31(2):15−21−51.
[2]顾海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0(Z3):18−20.
[3]刘献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13−15.
[4]周光礼.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以大学章程为载体,以治理变革为突破口[J].大学(学术版),2012(1):50−51.
[5]张应强.新中国大学制度建设的艰难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6):25−35.
[6]陈学飞.现代大学制度的“四项基本原则”[J].探索与争鸣,2013(7):87−90.
[7]毕宪顺.教授委员会:学术权力主导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J].教育研究,2011(9):45−50.
[8]宋觉.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8(9):64−67.
[9]邹晓东.对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因素的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7−136.
[10]范明.构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普遍共识与中国特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12−16.
[11]王洪才.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9):24−29.
[12]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陈洪捷,译.高等教育论坛[J],1987(1):17−22.
[13]张应强.制度创新与我国世界一流大学[J].现代大学教育,2001(4):3−6.
[14]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高等教育研究[J].2000(2):60−64.
[15]王建华.中国大学转型与去行政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12(1):23−32.
[16]王英杰.大学文化传统的失落:学术资本主义与大学行政化的叠加作用.比较教育研究[J].2012(1):1−7.
[17]郝瑜,周光礼.中国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制度困境及其破解[J].2012(3):6−15.
[18]王飞,王运来.制度拯救:大学“去行政化”及其合法性的复归[J].现代大学教育,2012(2):51−55.
[19]王洪才.学术自由:现代大学制度的奠基石[J].复旦教育论坛,2016(1):50−57.
[20]唐世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意蕴[J].高校教育管理,2015,9(2):12−15.
[21]唐世纲.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价值之维及其意义[J].重庆高教研究,2015,3(5):39−44.
[22]王长乐,艾燕娟.现代大学制度理论的历史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2):87−9.
[23]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J].现代大学教育,2001(1):30−32.
[24]曾雄军.论政府的权力边界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11−15.
[25]王彦霖,薛岩松.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及主要特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86−171.
[26]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世界的话题[J].复旦教育论坛,2011(2):24−34.
[27]崔艳丽.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原则、路径与重点[J].高校教育管理,2013(1):16−20.
[28]张学文.大学理性:历史传统与现实追求[J].教育研究,2008(1):35−42.
[29]张应强,蒋华林.关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认识[J].教育研究,2013(11):35−43.
[30]王洪才,赵琳琳.现代大学制度:缘起、界定与突破[J].江苏高教,2012(3):31−33.
[31]别敦荣.现代大学制度的典型模式与国家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7(5):43−54.
[32]别敦荣.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探索与时代使命[J].高等工程教育,2017(5):83−89.
[33]钟秉林,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5−12.
(三)学位论文
[1]唐世纲.大学制度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李学丽.中国大学模式移植研究——历史的视角[D].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