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部制改革

五、探索大部制改革

推行“大部制”改革,有利于复归学术本位,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和效率的需要。北京大学将加强学部制建设作为改革学术管理的重要举措,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扁平、高效、具有竞争力的学校—学部—学院—学系学科纵向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比较研究,系统研究和借鉴哈佛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经验,为学部制改革提供大量一流大学一手资料支撑;同时,进行高校实地调研,借鉴兄弟院校改革经验,了解浙大学部的改革缘起、机构设置与职责、推进与各方反馈,提出了一套学部设计新模式和扁平、高效、具有竞争力的学校—学部—学院—学系学科纵向管理体制的新思路。大连理工大学以基层组织变革助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本完成学部制改革,学校原有的30多个二级实体院系,变成了现在的7个学部、5个学院共12个二级实体教学科研单位;通过改革,构建以学科和学科群为基础的“学校、学部(二级学院)两级管理,学校、学部、学院(系)三级建设”的管理体制;下移管理重心,制定了学部及学院等学术组织的运行规则,充分发挥学部党政联席会、学术分委员会、民主管理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构建矩阵式的教学、科研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结合。东南大学加快学部制建设步伐,明确学部职能,逐步完善学部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探索学部制运作的有效模式,有效发挥其在引进人员学术水平认定、科研成果评价、学术失范行为确证调查、学部及跨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交叉学科的建设协调、跨学科科研项目的合作及跨院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速完善支持学部制运行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学部科学运行、有序推进、健康发展。重庆大学实施学部制改革,完善学术管理构架。学校把学部建设作为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和调整的关键环节,出台了《重庆大学关于学部设置与运行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加快学部制建设。通过学部制建设,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理顺了学校与各建制性学术机构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学校、学部、学院学术管理体系。东北师范大学以教育学部先行试点,逐步在全校实行学部制,建立和探索学部制框架下的部务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工作机制,形成基层党组织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的协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