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动力源头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是建设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心。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立即成为热点,同时为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提供了政策空间和制度保障。校院两级管理是指高校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学院两个管理层级,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部门的管理职能,明确学校和学院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模式[11]。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对高校组织、结构、功能、规模变化的不断调适,是在原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校院两级管理是一种不同于高校传统管理方式的新模式,根本目的是解决高校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它的核心是在明确两级管理的基础上,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幅度,规范管理行为,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办学活力,切实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是建设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原点和突破口。现代大学制度涉及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及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重在规范权力的结构,是政府、市场约束下的学校自我建设过程。相对于大学外部关系,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学校内部治理的协调、规范任务更为突出。虽说“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基础是大学,关键是政府。”[12]但政府的推动如果不能引发大学自身的改变,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是一纸空文,只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外部压力是促进改革的直接动力,学校自身发展要求是改革得以启动的内部条件。大学自己必须行动起来,致力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学院(系)是高校基本办学单位,学院是高校的基本办学主体基层单位,是组织教学科研任务的责任主体,是学校活力的体现。学院在学科上代表着大学,在体制上是大学的实体终端,是大学里的一个关键层级,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管理职能,它既有可能将现行高教管理体制的某些优点在这个层级上或是放大或是缩小,同样也有可能将管理体制中的各种缺陷弊端在这个层级上或是放大或是缩小。[13]因此,将学院作为改革的起点和突破口,为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打下基础,提供自下而上的动力。就此层面而言,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动力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