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现中国特色
虽然理论中的“现代大学制度”是相对简约、抽象和普遍的,具有普世价值。但是,实践中的现代大学制度却不具有恒定性和抽象性,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也就是说,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现代大学制度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是有差异的,这就是不同国别大学制度的特色所在。我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体现“中国特色”。
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构建什么样的制度体系,需要立足本国国情。从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演进可以清晰地看到,德国模式成为“19世纪大学的理想模式”,并为瑞典、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所借鉴和仿效。但是,德国大学模式并没有成为一个永恒的模式,因为德国大学模式是在特殊时期、特殊国情的背景下产生的,显然这些“特殊”或国别特征是其他国家大学所无法完全复制的。众所周知,美国在学习德国大学模式上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学习德国大学模式时它并没有选择完全照搬,而是在本土逻辑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生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国大学模式,这种模式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成为世界大学的主导型模式,同时也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参照系[45]。英国教育家阿什比也指出:“德国对美国高等教育有深刻影响,但美国并未产生德国那样的大学。美国在其社会的影响下,出现了新型大学。”[46]由此不难看出,现代大学制度既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该从国情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既要反映高校作为学术组织所共有的基本属性,也要体现不同国家的国情特征。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但它同时也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反映该国的具体国情。赋予现代大学制度以中国特色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点之一。设计既能树立和保障具有普世价值的大学制度的内核,又能够结合和体现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原则。由于大学是生存和活动于具体的国家和地区之中的,因而本国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尤其是政治制度会对大学的性质和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大学具有文化的引领甚至缔造作用,因而一个国家的大学不仅被本国文化所决定,而且也会反过来影响本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的水平。比如,英国具有浓厚保守意味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传统和学风,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国的国家政治和社会风气,使英国的保守党能够作为执政党长期执政,也使英国人的绅士风度闻名世界。美国的大学也是一样,是他们始终倡导和维护的自由精神,在精神上护卫着美国的民主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所以,大学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也应该体现这些方面的特征,并且能够在本国文化传统、社会形态与反映世界大学规律的世界大学通例之间达成和谐。由于大学是一种存在于具体国家或地区中的教育组织,因而大学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应该是一种立足于本国或本地教育、政治、文化、科学及民族传统等方面特点的综合性制度。这些特点构成了世界大学形态的多样性和差别性,其差别使有些大学虽然同名同宗,但品质和风格迥异。
对于我国而言,现代大学制度不仅有其特殊的内涵,还有其丰富的内容。从内涵看,“我们今天所要建立的现代大学制度……是针对我国大学所承担的现实使命,在解决数十年来大学制度存在积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大学制度”[47]。当然,这里的“新”,并不意味着与大学的传统制度完全决裂,而主要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大学条件下我国大学制度所应具有的品格和特质,以及与之相应的形式。讨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首先要从西方大学发展史中溯源。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拿来主义的例子很多,但都没有成功。事实证明:世界上任何大学的成功经验都不可复制,都无法全盘移植过来解决中国大学的现实问题,自己的问题归根结底需要自己来解决。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现代大学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融入了中国的元素,不断实现西方大学思想和相关制度的中国化。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既要充分吸纳西方大学制度的精髓,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既要保留西方大学制度的优点,又要确保在我国的“土壤”中能够焕发出生命力。如果说西方大学制度传统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参照,那么国情的特殊性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基。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建立起来的一套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既要把对学术自由的尊崇和当代中国大学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现代大学核心特质,也要根据时代发展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其成为理论、道路和制度体系的有机统一,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应该看到的是,现代大学功能的多元化、面临形势的复杂化决定了学校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这就要求大学制度和政策具有一定的张力和活力,切实扎根本国发展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用多样灵活的方法破解制约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以及学科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
具体而言,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殊性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所不可回避的。一是特殊的政治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具体体现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干部制度等方面。在教育领域,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公办大学内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不能脱离现行政治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框架。二是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从理论视角看,作为一种抽绎出来的概念,现代大学制度本身颇具本土色彩。现代大学制度虽然高度概括了各大学、各国大学在制度上的一些共同特点,但并不能掩盖各大学或者各国大学制度和组织上的独特性,一个国家的大学制度,是依赖于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而建立起来的,一所大学的制度构建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大学制度只有与各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扎根,才具有生命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也必须要与国情相适应,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须正视这一问题,努力建立符合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种制度理念,现代大学制度的合理内核不应仅限于西方大学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制度框架和精神理念,还应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历史经验。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决定了我国大学制度的构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我国大学制度构建的“中国特色”。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中,应当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体现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