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彰显大学精神

三、彰显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个从西方传输过来的概念,国内学界对大学精神一直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统一的解释,对它的理解也因人而异。如在民国时期蔡元培的理解是“大学者,高深学问者也”。梅贻琦的理解是“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这些阐释都是关于大学理念或大学精神的阐释。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时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虽然是对王国维的追求理想的概括,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关于大学精神的概括。这可以看出个人的追求与大学精神旨趣可以是统一的,或者说大学精神可以成为著名学者的人格品质。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学术独立精神。我们认为,中国大学所缺乏的正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对真理探求的精神,它正是学术独立存在的依据,离开了这种追求,真正大学就不存在。

大学精神时经常与大学理念、大学传统等同。大学理念就是关于大学使命的论述,核心含义就是在解释大学应该干什么和不应该干什么。大学传统则是关于大学精神的传承,成为基本的大学理念。就大学传统而言,中世纪大学留下的传统是大学自治,或者大学自治是大学精神得以延续的根据。显然,认为中世纪大学就已经确立了学术自由精神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中世纪大学奉神学为灌顶石,换言之,一切阐释不可能超越神学解释范围。而且大学在各种制度设计中无不需要得到教会的批准,包括学位证书的授予,任教资格的获得,以及大学章程的批准等。只有到洪堡大学兴起后,学术自由风气才开始真正昌盛起来,因为大学已经获得国家的保护,国家不仅不干预大学并且为大学提供物质支持,从而使大学可以追求无用之学即纯科学。没有功利主义驱动的大学当然是自由的。但国家对大学不可能始终都持非常超脱的态度,因此国立大学的学术自由也是有限的。近代以来,大学在与外界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3A”原则,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学术中立。学术自由是为了探求真理的使命,大学自治是为了摆脱外部控制,尤其是外行控制,学术中立是为了避免利益纠葛。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当然学术自由是根本,大学自治和学术中立是实现学术自由的必要条件。之后又增加学术责任变成“4A”。学术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挑战学术中立原则。但无一例外,均把学术自由视为大学内在精神,这意味着,作为学者必须能够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不受外界影响左右,这种判断基于自己对学术的忠诚。

大学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它应该是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大众需要的反映。如果说中世纪大学精神是为了获得上帝的启迪、论证上帝的完美,近代西方大学则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现代西方大学则开始追求知识和实践的统一,创业型大学的崛起似乎也说明了这一趋向。这意味着大学精神在历史上是有演变的。而在西方,大学首先是指一种学术共同体,是由学者行会组织演变而来,进而演变成一种自由探求真理的机构并形成了一种自治精神,所以,说到底,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一种为了追求真理而要求思想自由的精神,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平等的真理探索权,这种权利就赋予个体摆脱世俗限制而探求真理的能力,它必然要求大学走向自治,这样才能摆脱世俗干预,因此它尊奉的是一种普遍主义的知识原理。西方对学问的态度则持比较客观的立场,它首先注重的是当事人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这样就排斥了对他人的和过去的经验过分崇拜;其次注重感受背后的理性,目的是寻求共同的认识体验,这种追求有助于形成理论知识;再次是注重逻辑表达,因而注重辩论,这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学术结构;最后是注重自由讨论的氛围,从而非常注重制度建设,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稳定的学者社区,有助于培养一种学术共同体精神。这为日后大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学最初就是一个行会组织,是一种学者行会,最终演变成一种有组织无政府的机构,这种机构是以契约的形式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这种独立性形成了一种大学传统,是大学精神的根源,从而形成了日后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风气。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推崇现代大学精神的守望。作为大学存在的重要支撑,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表现出来的学校特色和品格,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思想保障、理性支持和不竭动力。当大学精神融入大学体制、机制运行中,它将引领一所大学未来的发展走向。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培植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反思生活的人文精神、去伪存真的批判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形成现代大学的精神品质,由此教育和熏陶学生并影响和引导社会的文化发展,履行高校人才培养和传承创新文化的职能。中国大学追求纯知识动力不足,甚至不相信知识具有独立价值,这在很大程度是受传统中国文化的实用主义影响的结果。从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到今天官本位思想猖獗就可以看出,在中国知识价值呈现依附性存在。如果大学不崇尚追求纯知识,就意味着知识会缺乏自我规定性,学术缺乏自治能力,学术行为好坏只能依靠外部来评价。而大学存在的前提就是要首先承认知识的独立价值,否则知识只能沦为工具,这正是当前行政化趋势愈演愈烈的思想根源。对于这一点,尽管许多学者似乎已经有很深的认识,但要确立知识本位观念却非常困难。大学精神建设既要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同时也要注重制度建设,在重视自我修养时不能过分偏重个人心证,还要更加注重客观逻辑;而大学精神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种鼓励学术讨论的制度,从而使学术在尊重个体创造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客观、注重逻辑,从而形成一种共同体精神。而且只有这种不断的持久的努力,才能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真正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才能从根本上繁荣科学文化。否则,大学精神很容易被正统化、统一化和僵化。因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目的在制度之中,更在制度之外。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坚持学术自由、弘扬大学精神,调动激励高校各种力量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不断催生新的知识和技术,并促进高等教育自身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