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炉渣与飞灰
文献中,一般将垃圾焚烧后的残余物分为两类,即“bottom ash”和“fly ash”,译作“底灰”和“飞灰”。不过,bottom ash一般被称为“炉渣”,本书也沿用了此习惯。灰(ash)一般指燃烧后的残余物(粉煤灰、草灰、炭灰等),渣(slag)一般指氧化物的熔融产物(钢渣、铜渣、铅锌渣等)。因此,从严格定义上来说,“底灰”的说法可能更精确一些,“底灰”中也的确包含有熔渣,而且数量不少,故称作炉渣也无可厚非。应注意的是,将渣磨细后,不能叫“灰”,而是叫“粉”(powder)。
事实上,炉渣和飞灰指的都是一类废弃物。炉渣包括炉排间掉落灰(grate sifting)、炉排底灰、锅炉余灰(boiler ash),其中锅炉余灰又包括了超热器灰(superheater ash)、锅炉灰(蒸发器灰,evaporator ash)和省煤器灰(economizer ash),有些焚烧厂将锅炉余灰纳入飞灰进行处理。而飞灰包括空气污染控制残余物、布袋除尘室或静电沉淀器捕获灰以及烟道灰。炉渣一般被归类为普通废弃物或非危险废弃物,而飞灰则被归类为危险废弃物。焚烧废弃物每吨产生的上述残余物数量如表1-1所示。
表1-1 焚烧废弃物每t产生残余物的典型数量 (kg/t)

由于炉排存在净空,占节段面积约2%,且炉排间的开口有宽9.5 mm的间隙,总面积占节段7%。这使得燃烧过程中不断有残余物掉落,被称为“炉排间掉落灰”。炉排间掉落灰可燃物含量低,相比底灰,粒径较小,常常发现有熔融的金属珠(主要是熔点较低的铝与锌等)、玻璃碎片、土(焚烧时间不够长,脱水不充分)和小的金属物件,如长钉、螺钉、瓶盖、锡罐盖子等。也有矿渣颗粒可见。
一座典型生活垃圾焚烧装置中各种灰的产生位置和条件如图1-3所示,底灰、超热器灰、锅炉灰、省煤器灰的外观如图1-4所示。

图1-3 焚烧装置中的质量平衡

图1-4 不同位置炉渣的外貌
底灰为深灰色,异质混合物;超热器灰黄色至棕色;锅炉灰深灰色;省煤器灰白色、深棕色、灰色和黑色。颜色的变化,反映了化学组成的不同。超热器灰为10~60 μm的球形颗粒外加立方、细长、针状、板状颗粒,主要成分Ca、Si、Al、Fe、Zn。锅炉灰和省煤器灰夹杂了微多孔的粗飞灰颗粒。省煤器灰颗粒相比锅炉灰颗粒更大、更轻,主要成分为Si、Ca、Al、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