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湿排渣后的金属蚀变

2.5.3 湿排渣后的金属蚀变

原状炉渣进入湿式排渣机后,触发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影响着其中的金属。例如,炉渣中以水溶盐形式(例如氯化物和硫酸盐)存在的重金属,被瞬时溶解。于是,有些重金属离子被吸附到铁氧化物上,剩余的则保持在溶液中。

如果湿炉渣被转移到填埋场,就必须认识到,其20%的含水量与排渣机中的盐水有着相同的组成,也即pH值10.5~12,氯化物与硫酸盐有着高的浓度。填埋后,次级炉渣中的自然金属在数周与数月的时间内承受着各种蚀变,如腐蚀以及逐步封装到固化的矿物基质中。腐蚀尤其是较廉价金属铁和铝存在的问题。

铁受到氯化物和硫酸盐离子的剧烈腐蚀,也受到高pH值下铁向氢氧化铁转换的强烈腐蚀。在典型的填埋场条件下,1~2年后,估计湿排渣后仍存在铁的1/3将因腐蚀而被损失掉。根据老填埋场开挖得到的经验,十五年后,被填埋炉渣中最初存在的自然有色金属,2/3将被腐蚀掉。

在水相的碱性环境中,由于产氢反应,铝受到腐蚀。这一过程可能导致填埋场爆燃,成为安全问题。1 kg Al能产生大约1.35 m3的氢气。氢气的释放速率主要受pH值影响。一般情况下炉渣填埋的前10天里,每吨炉渣产生氢气约50 L/d。前3个月,每t炉渣共产生约2.4 m3的氢气,相当于1.8 kg Al产生的氢气量,之后产生较少。开挖炉渣处置超过10年的填埋场时,观察到大量铝块嵌入在铝氧化物的白色粉末内。十年内,估计仅原始铝块质量的10%~15%被腐蚀。

铜和黄铜几乎不受填埋炉渣腐蚀的影响。pH值为12时,大多数重金属以氢氧化物形式被固定。厌氧条件下,硫化物的生成也可促使重金属固定。不过,铜可被螯合剂机动,填埋场浸出液可因超过法定限值而造成问题。可能的机动机制是,铜被焚烧炉低温碳化过程产生的有机物螯合。炉渣浸出液的化学分析表明,存在典型的碳化产物,如醛和醇。氨引发的机动也可能起作用。填埋场浸出液中铜的高浓度问题,通常限于新开的填埋场。据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后期填埋场内溶解铜的物质,被吸附在腐蚀产生的铁氧化物上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以硫化物或碳酸盐形式而沉淀的缘故。

湿炉渣有着不一样的气味,其中一个成分是氨。迄今其产生机制还未明确,可能源于焚烧条件下铝和镁各自金属生成的对应氮化物的水解。

金属被封装到固化矿物基质内,未来的填埋场采矿需要将金属从周围矿物基质中释放出来,才能进行后续加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