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焚烧过程中炉渣的成岩作用
2025年09月26日
2.2.1 焚烧过程中炉渣的成岩作用
炉渣焚烧仅涉及垃圾材料的部分熔融,因此其相的组合不代表平衡条件。焚烧时1 000℃左右的温度,以及炉排上30~60 min相对短的停留时间,使得个体颗粒实际能达到的温度存在着巨大差别,其中耐烧的废弃物,如天然石料、建筑材料(面砖、砌砖、细瓷等)根本不发生变化,代表炉渣的“初级矿物学”,炉渣中的石英、长石、铝黄长石、莫来石、硅灰石、透辉石等,主要来自陶瓷。玻璃也多不熔融,或仅部分熔融,这些天然的玻璃,与后天生成的玻璃相比,富有棱角性,表面光滑,没有气孔。除此之外,还有在焚烧条件下保持稳定的自然出产或工业出产的矿物相,例如尽管较细粒的碳酸盐和石膏分别被转换为CaO和硬石膏,但较粗粒的碳酸盐则不会被完全脱碳,很大部分在焚烧过程中得到了保持。
除上面的耐烧废弃物外,其他不同粒径的炉渣颗粒,表现出熔融、熔流、产气和气体截留在熔体中的迹象,其最终结果是含有比表面积很高(9~40 m2/g)的多气孔颗粒(图2-2)。燃烧过程产生的气体,有部分随着熔体冷却而被截留在黏性熔体中,形成气孔,可以与颗粒外部连通,也可以封闭。气孔的存在,意味着炉渣颗粒的密度比具有类似矿物组成的天然岩石密度更低。

图2-2 炉渣的SEM图像
熔融产物在焚烧过程中的反应顺序与含黄长石的火成岩熔体相当(或可将炉渣的成岩过程看作是火山喷发时熔岩出露地表的成岩过程),可由CaO-MgO-Al2 O3-SiO2-Na2 O-FeO六元体系来描述。不过,这一体系未达到平衡,其解释一是炉渣中还含有残余的有机物,二是炉渣中热动力学不相容相的共存(如石英和黄长石,石英一般在低碱性、氧化硅超饱和的环境中存在,黄长石则在高碱性、贫氧化硅的环境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