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论和分析

三、结论和分析

(一)重形式轻内涵的功能

在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德育日记的功能还不了解,他们觉得德育日记与普通的日记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记叙清楚事件的经过就可以了。如果真的要跟德育搭边的话,那只能以记流水账的方式把自己和他人做的好事给记录下来。结果往往没题材可写,只好去作文书或者网上抄,失去了德育的作用。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写前的指导,让学生误以为德育日记只是写作训练的一部分,使德育日记流于形式,失去德育的意义。

(二)重理论缺实践的内容

在学生的德育日记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日记以理论为主,阐述助人为乐的重要性,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很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看到、听到的事例。因此日记中缺乏实践的过程以及自省的内容。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内容上侧重于好人好事的记叙,对德育的其他内容显得有些认识不足。

(三)重激励少引导的评价

学生完成德育日记上交后,教师的后期评价至关重要,但是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及时地进行评价,大部分教师更追求一种激励评价的方式:当日记中出现好人好事,如节约标兵、尊老爱幼等行为时,教师会马上在班内进行表扬,加强示范作用。而对部分学生日记中出现的一些不良想法和行为,学生自己或别人的一些道德问题,教师没有及时引导纠正,失去了德育的 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