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足内在的不合理需求
有的父母脾气很好,但孩子很暴躁。因为这些孩子通过发脾气和暴力行为获过益。这种行为一般是从小养成的,存在于比较宠溺孩子的家庭中。比如孩子想要一种玩具,好好说时妈妈不给买,但一边哭闹一边拍打妈妈,妈妈就给买了。一次次被强化后,就变为习惯了。当孩子来到学校,在集体的环境中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却屡屡受到“求之而不得”之苦,于是行动升级,用硬抢、打人等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一般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因为他们的情感认知还不成熟。
我在带一年级时,就有这样一个男生,B同学,个头比一般孩子高大,经常仗着个头大打人、咬人、抢东西,在幼儿园时就有“小霸王”的“威名”。有一次,他的同桌由于成绩突出,得到了老师奖励的积分卡。B同学就威胁她,说:“你给我积分卡,不给我,我就打你。”女生不给,他果然出拳打了她,并一把抢过积分卡。女生哭着来向我诉说,而B同学却不以为意,我叫他来谈话时,他还一脸气呼呼的样子。这时候严厉批评他是没有用的,他从小的习惯就是,他喜欢的东西就是他的,不给他,他就抢,就打。我首先让他冷静一下,想想刚才抢夺、打人的过程自己有没有错。他很生气地看着我,我故意装作不关注他。渐渐地,他那起伏的小胸脯平静了许多。过一会儿,我才开始跟他说话:“每张积分卡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得来,只有老师奖励的积分卡才是光荣的,通过打人抢来的积分卡,老师是不承认的,而且还要批评你打人抢东西的行为。”孩子脸上的怒气消了一点,用似懂非懂的眼神瞧着我。我接着问:“你家里那些好吃的好玩的是爸爸妈妈抢来的吗?”孩子摇摇头,说:“不是,是爸爸妈妈买来的。”“用什么买的?”“用钱。”“钱哪里来的?”我加紧追问。他想了想,说:“是爸爸妈妈上班赚来的。”“这就对了呀。”我顺势说道,“家里的东西是爸爸妈妈辛苦工作赚钱换来的,这就跟我们班级的积分卡一样,也要辛苦努力去争取。你看你同桌是不是比你努力?你刚才这样做是不是不对?是不是要向人家道歉?”B同学点 点头。
虽然这件事解决了,但孩子的暴力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正的,不能让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正确教育,在家里就一夜崩塌。所以还需要让家长的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经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的家长都是挺讲道理的。他们说,在孩子读幼儿园的那几年,他们不断地由于孩子打人的事件向其他家长道歉,却苦于没有解决办法。他们觉得对这么小的孩子进行体罚不恰当,但讲道理孩子又不懂。我就告诉他们,现在孩子渐渐长大了,不能让小时候的不良习惯跟着他,不然只会越来越难管教。疼孩子疼在心里,管孩子管在点上。就这样,我与家长达成了以下协议。
(一)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对暴力行为说“不”
家长可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像以前一样通过发脾气或暴力行为提出的要求,一律不予满足。让孩子习惯用礼貌文雅的方式提出要求。另外,家庭成员的目标要一致。如果孩子暴力对待家中父母长辈,那么他所提出的要求,全家一票否决,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纠正。在这一点上,家长时常会动摇,因为长期的宠溺使得家庭成员对孩子都硬不起心肠,所以我得时时提醒家长,“鞭策”家长。
(二)鼓励孩子多帮助别人,获得正向的肯定
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孩子的利他行为,让孩子有帮助别人的机会。帮助别人,得到正向回馈,对孩子培养自信心与形成平和态度有很大的帮助,能减少暴力行为产生。在学校里,我让B同学从帮助老师做事开始,得到自我肯定。他每次帮我做事后,我都会奖励他积分卡,并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他,这样其他小朋友也会愿意接受他的帮助。通过这样的训练,B同学不仅感受到用自己的良好表现获得积分卡比抢别人的更有成就感,而且感觉到与同学和睦相处比打同学更受欢迎。在家里,和父母长辈在一起时,家里人除了让B同学自己的事自己做,还鼓励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及时予以肯定。带孩子出门时,多找机会让孩子帮助弱者,让他觉得在不用暴力的情况下自己也很强大。
(三)训练孩子管理情绪,家长做正确引导
孩子是鲜活的个体,虽然他在渐渐转变,但难免会有情绪。所以我们要留心观察孩子遇到挫折要花多久的时间调适,采用冷处理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训练孩子尽快平复情绪,冷静对待事情。当发现孩子生气后平复情绪越来越快时,就适时赞美鼓励。
经过不断训练,孩子就会知道暴力无用,暴力只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排挤,而温和的态度会获得大家的肯定。这样,他的暴力行为就会慢慢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