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面条叫什么

古代面条叫什么

中国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高承《事物纪原》卷九《汤饼》云:“魏晋之代,世尚食汤饼,今索饼是也。”汤饼据今人考证实际上是一种面片汤,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下锅煮成。在汤饼的基础上发展成的“索饼”,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煮面条。东汉时期的索饼是用手搓揉延引成长而细的面线形态,是边制作边投入沸汤中煮熟的。

早期的面条有片状和条状。片状是将面团托在手上,拉扯成面片下锅而成。到了魏晋南北朝,面条种类增多。这个时期,擀面杖的出现,是面条的一次革命,再也不用以手托面团拉扯了,故就有了“不托”“馎饦”的称呼。《齐民要术》记有“水引饼”的制法,是一种长一尺、“薄如韭叶”的水煮面食,类似阔面条。在唐代,面条的称谓多了起来,又有以“冷淘”“温淘”称之。其中“冷淘”指凉面,“温淘”指过水面。那种叫作“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诗圣杜甫十分欣赏,称其“经齿冷于雪”。

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罨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面条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饭粥之外最重要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