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学科融合中整体思维的培养

中学文学科融合中整体思维的培养

赵丹玚

摘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的重大教育问题。其中,文化基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基础,最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学会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在根本上就是学会整体思维。所谓的跨学科与跨界,在表面上看来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其实在本质上就是通过不同学科或领域之不同思维方式的大扩张与大转换,进而形成了整体融合思维的体现。

关键词:学科融合;核心素养;整体思维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这种复杂性,决定了语文的基本训练不单单是一种技术训练,而要联系人们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生活状况,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联系生活进行语文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脱离了生活,语文就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训练必然呆板枯燥,劳而寡效。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叶圣陶先生一直倡导大语文教材,他认为“生活就是教材”。1922年,他指出:“国文科的教材,将成非常大的范围,环绕于儿童四周的,无不可为国文教材。”又认为“凡文字作品都是教材”。1947年,他认为,“就最广泛的方面说,凡是我国文字写成的东西都是国文科的材料”,远至“刻在龟甲牛骨上的殷墟文字”,近至“现代的新文艺作品”,均是。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继承并大大发展了叶老的大语文教材观。在国正先生看来,所谓大语文教材,以教科书为中心,涵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一切可供学习语文运用的材料,以及一切可训练读、写、听、说能力的实践活动。

国正先生认为,在学校里,要把所有学科的教科书当成语文教科书,把所有学科的书面作业当成写作练习,把所有学科的课堂答问,当成口语交际的能力训练。要办班级图书角、手抄报、黑板报、墙报,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文化长廊、艺术节以及广播、电视,组织读书小组、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读书讨论会、读书讲座、读书比赛、假期读书活动,举办读书笔记、摘抄本、读书成果展示会。倡导写课外练笔,成立文学社、办报纸、编杂志,建立小记者站、学生通讯社,开展作文比赛、赛诗活动。成立戏剧队、朗诵队、演讲队、辩论队,进行演剧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

从学校延伸到家庭,提倡亲子阅读,建立家庭藏书室,营造家庭文化氛围,鼓励与亲友通信,给弟妹辅导,为邻里代笔。从学习、家庭扩展到社会,引导向报刊投稿,与作家、记者、编辑建立联系。指导采访名人,慰问军烈属,调查留守儿童,考察图书市场,查看社会用字情况。指导听市场上的交谈、十字街头的议论,看各式各样的牌匾广告。组织为福利院老人读报,给幼儿园孩子讲故事。指导代社区拟定居民公约,替居委会撰写防火防盗的通告。组织征集对联,搜集民谣、民谚、民间故事,写村史、店史、厂史,帮助耄耋老人写回忆录,给老革命、老模范立传。

刘国正先生认为,人们学习和掌握语言有个特点: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实践,而不是依靠知识,更不是只有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能力。不能认为学习语文知识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当然,“实践需要知识的辅助。有没有知识的辅助,学习有快慢之分,精粗之分。(知识)必须适当加以安排”。“还有智力、思维、品德以及美育之类,更不单独列出。”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进行,随机安排。比如,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感情、道德情操这些方面受到感染,而不是脱离语文实践另搞一套。又如,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与语文运用能力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只有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才有可能是卓有成效的。

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教学要重在“相机诱导”,讲究灵活性;吕叔湘先生在谈到吸收和运用语文教学改革经验时认为关键在一个“活”字。国正先生进一步说:“这个‘活’字十分重要,也许可以说是搞好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语文教学有实的一面,也有活的一面,两者相依相生,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读写听说,硬是要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练,不经过反复的磨炼,不下苦功,是学不到手的,这是实的一面。活,就是使这些实的东西在教学舞台上活起来。”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注重发挥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怎样才能做到“活”呢?国正先生提倡五个结合:一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结合起来;二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求知欲结合起来;三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四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兴奋点结合起来;五是为了实现上述四个结合,还要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这五个结合的核心,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联系学生的喜怒哀乐乃至联系学生灵魂深处的密室。这样的联系,不仅能叩响学生的心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使学生学到活的语文,养成活的运用能力。

教科书上有课文,有读、写、听、说训练,有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探究性学习专题,有名著选读。课外语文学习活动,是教科书的延伸、拓展。它们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如鸟之两翼,人之双足,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大语文教材。国正先生多次说,这种教材有很大优势。第一,它密切联系生活。立足课堂,但还看到其他学科、校园、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大大开辟了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使学生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在课堂上,学生主要学习怎样学语文、怎样用语文的某些法则、原理,主要在于“知”;在课外,主要把“知”转化为“能”,学习运用这些法则、原理与实践。此外,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同生活的不断充实、知识的不断积累有关,语文教学同生活建立起联系,就使学生的读写听说,在内容上不断获得“源头活水”,而不至于流于空疏枯窘。第二,它联系学生实际。通过课内外结合,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结合起来,同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求知欲结合起来,同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就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养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一生过好语文生活准备条件。第三,它引导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课堂语文学习,如同部队军事演习,只是一种训练,只有走向战场才能体会战争。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的社会服务,让他们亲身体验自己的语文能力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就从演习走向实践,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学做人,培养他们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以及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文化基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基础,最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因此,要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先要打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文化基础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具有不容忽视与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基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之一,要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就要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所在。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基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底蕴。打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就要知道文化竞争的根本意义、文化自觉的传统意义以及文化自信的当代意义。打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需要做到以下四点:要知道文化基础的基础,打好语言文字的基础,处理好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关系,养成整体思维的习惯。

有专家认为,“素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相对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来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要知道,这里的学科本位其实就是分科本位,它起源于近代西方,它把整体的世界与世界的整体进行肢解与分解式的研究,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到课程领域,针对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的弊端,课程发展中自然就出现综合课程或课程的整合(统整)。在笔者看来,综合课程或课程统整,不只是内容上的综合与整合,更是思维上的大扩张、大转换。

笔者之所以主张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整体思维方式的养成,就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就像恩格斯所说,一个苹果切掉一半就不再是苹果。因为整体思维表现为思维上的大扩张、大转换,所以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效果。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种效果,我们以修辞学上修辞格“拈连”作为譬喻,“拈连”是指把用于描述甲事物的词汇迁移过来说明乙,例如,有学者把“相对论”“裂变”“基因”等物理学、生物学上的专用词汇,却用来说人和事,把科学思维、科学术语用于文学,这正是一种跨界大拈连。当甲乙两物相距愈远,性质差别愈大,其所产生的譬喻效果就愈强烈。

这种整体思维反映在课程设计上,就是要有大课程观,大课程观具体到教材内容编写上就是要有大教材观。无论是大课程观还是大教材观,都是对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的一种涵盖与超越,其涵盖就是包括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的现有内容,其超越就是不局限于现有的部分内容,要尽可能丰富,尽可能推陈出新,尽可能将历史上的内容与现实中的内容统整起来。

综上所述,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思维,其意义重大、内涵丰富、任重道远,需要在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教学评价各环节中认真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征.刘征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阿玲.论刘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0.

[3]刘征.刘征文集:续编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16.

[4]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5]顾振彪.刘国正先生关于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论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7(5).

[6]刘启迪.打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17(5).

[7]梁衡.不要辜负属于你的时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个人简介

赵丹玚,积极参与文科核心素养课题的研究工作,2017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心语: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