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王凤麟 初中地理
教材分析:
黄土高原位于北方地区,是一个跨省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地形区之一。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是分析人地关系的绝佳载体。
课程标准在认识部分共有16项要求,本节内容覆盖其中的4项要求。内容标准“应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这一要求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简要说明黄土高原的范围。这是认识、评价黄土高原人际关系的基础;二是教材使用两个“过渡地带”来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其目的在于说明该地形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多发”的特点,要理解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多幅地图,并加以分析说明,才会让学生有所感悟。
内容标准为“在地形图上识别某一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这一要求在教学内容组织上首次出示塬、墚、峁、川四种主要黄土地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形成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实景加以描述。
内容标准为“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一要求体现在教材的多个方面。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是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自然要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再者,水土流失塑造了黄土地貌破坏了植被和土壤肥力,但在下游却形成了华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等。
内容标准“根据资料分析某区以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贯穿于本教材的始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2)利用图文材料,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黄土高原的成因。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
教学难点: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用多媒体投影播放黄土高原教学视频,展示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图片导入新课。在播放图片的同时提出问题:图片反映的是哪一个地形区的自然景观,同学们说说我们都怎样形容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这是黄土高原存在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平时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黄土广布等词形容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板书】第三节 黄土高原
【过渡】黄土高原的名字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大家能准确地说出它的位置吗?
[投影展图]依次投影展示地图:(1)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2)黄土高原范围和地形。让学生从地图中分别得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读图指导](1)从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上得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________部位。(2)在黄土高原范围和地形图中找出太行山,秦岭、乌鞘岭、长城,说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再找出位于黄土高原上的省区名称。
【合作探究】分析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是?
板书: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部,不靠近海洋。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区有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总结延伸]让学生简要总结一下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就距海较远这一点强调对本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气候,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
[教师讲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距海较远,东部和南部还有高山与其他地区分隔开来,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区域,这里的自然景观和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区别。
[启发式提问]在黄土高原上我们能看到的黄土多吗?这里的黄土地貌有哪些类型?它们的形态怎样?
【学生】黄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四种形态。
[教师讲授]黄土塬:地面坦,面积较大,这是黄土地貌的最初形态,其他类型都是在黄土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黄土墚:形态呈延伸状,两侧有沟谷分布,是在黄土塬的基础上流水在两侧侵蚀形成的。
黄土峁:形态呈圆形,是在黄土墚的基础上流水横向侵蚀形成。
黄土川:流水把塬、墚、峁上的黄土冲刷下来在沟谷内堆积就形成了黄土川,是黄土高原上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教师设问]这里的厚厚的黄土是怎样形成的,多年以来学者一直在研究,你是怎么认为的?我们来观看一个视频。播放黄土高原风成说视频。
【学生】观看黄土地貌的发展过程,了解风成说。
[教师提问】我们以前学过了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请结合地图说说黄土高原位于什么地区?
【学生】在图中找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及黄土高原的位置,得出黄土高原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附近
[教师补充]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交界处,位于湿润半湿润和干旱半干旱的过渡地带,也位于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处,这就体现出这个地区在自然环境上有明显的过渡性。
[教师追问]这个过渡性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过渡】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另外,前面我们学的黄土塬、墚、峁、川四种地貌的形成也和水土流失有关。
【合作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呢?
【板书】二、水土流失严重
探究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对比实验一:植被疏密
利用多媒体演示斜坡上不同植被厚度上同样水流冲刷下泥土的流失情况。
对比实验二:降水强度
利用多媒体演示同样的斜坡、同样的植被覆盖,在不同的水流冲刷下水土流失情况。
对比实验三:坡度大小
利用多媒体演示同样的水流冲刷在植被相同,不同的坡度的斜坡上,观察水土流失情况。
【学生】观看这三组演示实验,从流出的泥水的多少来得出植被越稀疏水土流失越严重、降水越强水土流失越严重、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
【教师】水土流失的大小和植被疏密、降水强度以及坡度大小有关。
【过渡】那么请同学们把刚才得到的结论用来分析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
【学生】思考并读图P21黄土高原景观
我们看了一张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从图中我们看到黄土高原地表沟谷较多,在沟谷两侧出现直立的陡崖,地表坡度较大,这里就符合一个特点:坡度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极低,到处是裸露的黄土。
从延安的气候资料来看,这里的降水多集中夏季,多暴雨,单位时间内坡面经流量大,对黄土有很严重的冲刷作用。
从黄土质地来看,黄土质地松散,多孔隙也是其本身的原因。
【教师】那么我们现在来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学生】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易受流水侵蚀;降水集中;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长期存在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的现象。
【教师】黄土高原流失这么严重,对于它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学生】一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地区肥力下降;二是使流经它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增大,在下游平原地区沉积形成地上河。
【教师】水土流失造成如此不良的后果,那么同学们,怎么办呢?你们有没有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好方法?在开发黄土高原资源的同时人们认识到,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地建设黄土高原,发展黄土高原,下面我们观看一下国家治理黄土高原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播放南小河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短片。
[教师提问]通过短片学习,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观看南小河沟视频总结:
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通过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以及修建堤坝和小型水库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教师】非常好,这节课同学们表现一级棒,现在我们来构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学生】构建知识导图
板书设计:
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一、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治理
三、知识导图

图1
学科融合:
本节课的重点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旨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地观,养成较好的学科素养。本人竭力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其中,融科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而本课也可以利用历史学科、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相结合,来开展地理教学。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知识,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生态环境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有所体现;在历史学科中中国古代史古代人民大量地砍伐树木,修建房屋修建宫殿,还有他们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植被破坏。在近现代史中国大跃进时期,冒进砍伐树木炼钢铁也是导致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课件的制作,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互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四个科目的知识点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更加轻松地把握,知识体系更加健全,从而树立更加饱满的人生观。
教学反思与改进:
1.必须认真研究课程目标,精准把握教材,突出重难点;
2.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必须服务于教学,不是越多越好;
3.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学需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起共鸣,从而更好地引领;
4.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养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上就是针对本次课堂的一些反思。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明白了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如何让我的课堂变得高效,这是我一直要探索并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条路上,我必须孜孜不倦!
个人简介

王凤麟,本科学历,中学地理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国共产党员,“昆明滇池度假区马庆中学政治、历史、地理首席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荣获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第二届“智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教学设计《黄土高原》在2019年度全国教育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荣获校“优秀教师”个人荣誉称号等。担任班主任及德育干事,工作以来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严格将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始终坚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心耕耘,静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