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景 欣 高中政治
教材分析: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节的第二框内容。本框题内容承上启下,重点探究了基于文化多样性现象之上不同文化交流的途径、手段以及作为当代青年学生的具体态度和做法。同时,文化的交流发展也是贯穿了整本必修三的知识逻辑,为下一阶段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铺垫,也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具体途径。
本框题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属于高频考点,既能够成为客观题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考察,也会出现在主观题的技能运用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化传播交流的途径和手段以及当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形式和作用;理解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义;掌握当代文化交流的基本态度和做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汉语变迁的历史,能够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感受文化交流的含义;通过汉语传承载体的发展历史了解文化传播的媒介;通过中日语言双向互动的过程启发文化交流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汉语发展的溯源,体会汉语言源远流长的历史,达成对汉语的认同,树立对汉语言文化的自信。同时增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教学重点:
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教学难点:
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教学方法:
以汉语的传承交流为主线,链接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突出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化交流传播现象,做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
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找出文化交流发展的具体途径和形式,将已有的语文、历史学科知识同政治学科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
1.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
2.学生用导学案。
3.2015—2020年全国高考I—III卷本框题考题。
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子衿》全文,并要求学生朗读,简单回顾诗歌的创作背景。提问:作为一首诗歌,《诗经》里为什么包括《子衿》在内的很多诗歌都不押韵?
【学生】《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闪11世纪—公元前6世纪)。当时的汉语发音与当代的汉语发音有很多区别。
【教师】展示音频《子衿》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音变化。
【探究活动一】当代汉语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请各位同学通过阅读导学案中《汉语变迁历程》中的相关材料思考:(1)汉语的变迁发展离不开怎样的文化过程?(2)这一过程借助了那些途径得以实现?
【导学案材料】
1.远古:华夏先民通过战争、通婚、贸易与其他部落融合,长期的贸易往来的需要,形成了以周边各部落共同的语言,这就是汉语的雏形。
2.秦汉:汉语成型,也就是“雅言”。
3.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汉人南渡江淮一带,与吴语产生交融。“南染吴越”的金陵音成为中国的官话。
4.隋唐:金陵音与长安音形成南北两大正统音系,最终长安音占据了上风。日本人与南朝贸易时引入“金陵音”,到唐朝引入“长安音”,形成了现代的日语。
5.宋:历经战乱后,宋朝统一,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时期的“宋音”。南宋时期,中原人迁至杭州、南京、扬州一带。南京、扬州保留了中原音,并逐渐脱离吴语,形成了后来的“下江官话”。
6.元:建立元朝。秦岭淮河以北中国北方种族或迁或死,“中原音”在北方几近覆灭。
7.明: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宋朝中原音为正,通过明朝的教育系统——社学得以推广,是为明朝官话。
明初经历了数次大移民,下江官话得以通行全国。此外,朱棣迁都北京,从南京及其附近带去了大量的人口,这是明朝北京人的基础,所以明代北京话与南京话一致。
8.清:北京迅速被满化。满族人口中的汉语有了翘舌音和儿化音。这些都是阿尔泰语系的特征。到了清朝中后期,满族的这种汉语最终战胜了作为明朝官话的下江官话,成为清朝的官话,也成为当代普通话的基础。
【板书】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学生】汉语的发展变迁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是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三种途径展开的。
【教师】生活中各位同学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文化交流的呢?
【学生】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板书】
一、文化交流的含义
二、文化交流的途径
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其他途径:各种经济文化政治活动。
【过渡】刚才我们探究的是文化交流的途径,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语的每一次交流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手段实现的呢?
【学生】语言、文字、上网、看书……
【教师】这些具体的手段就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传媒。
【探究活动二】传媒的发展历程
【教师】请各位同学通过交流讨论,结合已有历史知识和生活经历,梳理从古至今的传媒形式,思考不同传媒的优势,并在导学案上做出笔记。每个小组需要一名同学来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教师】从印刷开始,传媒出现质的飞跃,是什么?
【学生】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教师】相比传统媒体,大众传媒的优势是什么?
【学生】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超越时空局限,汇集世界各地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板书】
三、文化传播的手段——传媒
1.传媒的发展历程
2.大众传媒
【教师】在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传统媒介还有容身之地吗?
【学生】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过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的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那今天的汉语还需要同其他语言交流吗?为什么?
【探究活动三】汉语还需要同其他语言交流吗?
【案例】播放视频《中日语言交流简史》
隋唐时期,日本人在与南朝贸易时引入“金陵音”,到唐朝引入“长安音”,形成了现代的日语。晚清开始,汉语就开始不断向日语进口新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许多新词又伴随着游戏、动漫、影视、音乐出现并不断被汉语接纳,甚至日语中新生成的“腺”这类汉字也被汉语吸收使用。
但汉语吸收借鉴日语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曾经就有文人彭文祖、学者严复提出过明确的反对意见。但由于这些进口新词填补了晚清科学、社会、经济、政治方面发展的空白,所以这些反对意见并没有被采纳。
而“政府”“契约”“封建”这类来源于中国古典文献的词,古今含义变化不大,被中日两国沿用至今。所以中日两国之间的语言交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教师】思考:文化交流的意义是什么?当代青年人应当在文化交流中扮演什么角色?
【学生】语言的交流既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也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板书】
四、怎样看待文化交流传播
1.文化传播的意义
2.对待文化传播的态度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汉语的发展变迁探究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现象,掌握了文化交流的途径、手段。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传播,作为当代的青年学生,我们更加有义务、有责任将灿烂的中华文化向全世界传播。
板书设计: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文化交流的含义
二、文化交流的途径
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其他途径:各种经济文化政治活动
三、文化传播的手段——传媒
1.传媒的发展历程
2.大众传媒
四、怎样看待文化交流传播
1.文化传播的意义
2.对待文化传播的态度
学科融合:
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必修三的课程,就是通过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
文化活动涵盖内容广,教育行为本身和学科内容都是人类文化活动及其结晶。所以在本册书中更为便利地进行各个学科的有效融合。在本课时中,着眼于语文学科中汉语的变迁线索,结合历史学科中我国朝代更迭的有关史实及其背景,使“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这个现象具体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在层层展开的探究活动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能够很好地达成,同时增强了中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守了中华文化的立场,坚定了政治认同。而语文学科的融入让学生具体体会汉语的语音美、字形美和表意美,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学科的融入增强了材料的可信度,体现出强大的时空感,也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浓厚的家国情怀。学科的综合融入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与改进:
1.以汉语发展变迁历史为主线,展示其如何从出行发展变迁为当代汉语,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此时语文学科、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在内容上达成了有效的融合。内容丰富,贴近学生,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2.本次课堂教学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阅读解析文本、小组合作讨论以及活动成果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进行审阅信息、提取信息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有效提高解题能力。
3.本次教学融合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内容,涉及材料丰富且专业性极强,需要对大量材料进行收集和甄别,最终才能选出能为课堂服务的重点内容,有效地整合到课堂中去。这个过程会出现不严谨的地方,也会存在资料重复赘述的地方,这需要今后不断地打磨课堂,精简材料,突出重点,使学科之间更加有效地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个人简介

景欣,教育学(学科教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2010年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从教高中政治学科教育至今,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多次承担毕业班的教学任务,成绩优秀。期间荣获昆明市“教坛新秀”,西山区“教坛新秀”荣誉称号,曾获得昆明市高三课堂竞赛二等奖、西山区课堂竞赛一等奖,撰写论文多次在省级教育教学论文评奖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