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家的意味》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刘文君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视频使学生感受到家的内涵和重要性,懂得孝亲敬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孝亲敬长,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孝亲敬长学会主动感受家的温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家风并增强对家的热爱的情感;从对小家的爱延伸到对国家的热爱。

教学重点:

家庭关系的确立;体会家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庭,懂得孝亲敬长。

教学方法:

1.情境探究法:情景呈现、情景分析、收获总结。

2.小组讨论学习法:定时间、定任务、定问题;开口、讨论、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说,在外漂泊的理由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回家的理由只有一个。

请欣赏视频:有一种回家叫春运。(播放《回家》的视频)

问:同学们,春节回家团圆,对大多家庭来说都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事。有的人认为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也有人认为家是一种精神寄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家还有着哪些意义?

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

老师引导:老师拿自己举例,作为一个吃货,我每年过年最期待的就是妈妈准备的年夜饭了,虽然很多饭菜平时也可以吃到,但是大年三十全家人欢聚一堂,边吃饭边聊一聊近况,这样浓浓的氛围就是家的味道了吧。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家的意味》

(地理融科部分)问:过年时,作为吃货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夜饭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南北方人餐桌上的主食是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

老师:因为南方水热条件好,所以种植水稻,南方的主食就是大米。但是不管吃的是米还是面,只要是和家人在一起,那就是幸福的味道,就像有一句歌词:心底时常涌起,家那温馨的味道,日日夜夜魂牵梦绕。

生命的居所

【过渡】“家”这个名词,人类学家普遍使用时,是指一个包括父母及子女的生育单位,社会学家形容它是社会最小的细胞,而在更广泛的文化意义上来说,它其实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有的人认为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也有人认为家是一种精神寄托,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家有着哪些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家分为广义的集体和国家,狭义的家主要指家庭,我们首先讲一下狭义的有亲情之爱的家庭。

知识1.家庭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还有哪些功能呢?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看图解答:

家庭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赡养、抚养功能、消费功能、情感交流功能等。

那是不是说有了这些功能就能称之为真正的家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好,进入下一部分。

合作探究一:家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意义

家庭不仅仅会给我们提供物质支持,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交流平台。

活动:

思考:举例说说你家中感人的瞬间,谈谈家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

学生起来列举自己和父母相处的各种瞬间:感人的、欢乐的、忧愁的等等。

知识2.家的意义

(1)家是我们的身心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亲情,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不管你走多远,有家的地方,才是心灵的港湾,父母在的地方,才是最温暖的家。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进一步讲解:

探究与分享(一)

家规家训:

家,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血脉的继承,更多的寄托了长辈对后代的谆谆教诲。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带领学生诵读《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讲解:这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PPT展示春运图片。

老师:春运除了开篇的摩托大军,还有千千万万的铁路大军,尽管如此拥挤,我们从他们的脸上没有看到焦躁和不耐烦,满满的都是兴奋和期待。中国每年的春运,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绝无仅有、气势恢弘的壮丽景观。而这个景观的背后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思考:为什么中国人有这种强烈的回家愿望?

根源在于: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和传承。

探究与分享(二)

PPT播放视频。看完视频你认为我们为什么要传递孝文化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知识3.为什么要孝亲敬长?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内容):

(1)中国人的“家”的特点是:

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②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在促进国家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现在为止还流传着许多孝敬长辈的感天动地的事迹,仍然被人们传说不止,津津乐道。

(2)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知识4.怎样孝亲敬长?

各位同学,那我们要如何尽孝呢?估计很多同学现在心里在想:不就是孝顺父母长辈,什么都听他们的,给他们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用好的,总之,满足父母长辈一切需求,不都是“尽孝”吗?也有同学认为,我们现在还小,等长大以后再尽孝也不迟。

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怎样做才是“尽孝”呢?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且派代表起来总结分享。

老师总结: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以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孝亲敬长要做到:尊敬、倾听、感恩

内容延伸:

我们今天讲尽孝在当下,然而,有的人却好几年都没有回家过年了,无法常伴亲人左右尽孝。观看视频《妈妈的味道》。

观看完视频以后,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纷纷表达出自己对军人的敬佩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老师: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小家,守护着国家,守护着人民安全,他们是英勇无畏的中国军人,他们用忠诚和钢铁般的意志保家卫国!在我们平静的生活中,他们是我们的守护神,守着一方宁静,让人们的生活能够多姿多彩!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课件展示资料:

1.鸦片战争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老师: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在屈辱中负重前行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曾经饱受丧权辱国之痛,每一次战争都流露着中国人民的血和泪,而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政府无能以及国家的弱小!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我们比任何人任何国家都理解得更透彻!如今,我们终于崛起,那年乱世如麻,今日盛世繁华!

全班合唱《国家》。

结束语:此生无悔入华夏,让我们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爱护小家,回报国家!

板书设计:如图:

图1

学科融合:

本堂融科课的题目是《家的意味》,是一堂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在备课的过程中,融合了历史和地理相关的内容。

在导入部分,通过视频“过年回家”来表达中国人对于过年团圆的特殊情感,这里让学生列举了南北方餐桌上出现的不同主食,进而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何南北方主食差异明显,引出地理学科的知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本课的结尾处融入了历史学科的知识,拓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把对家的情怀,上升到了家国情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在屈辱中负重前行的历史,如今,我们终于崛起,今后,我们要用实际行动爱护小家,保卫国家。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是一节融科的课程,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第一次进行了融入历史和地理的尝试,还有一些不足需要以后改正,总的来说,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在一些知识点的过渡和设问上还可以再进行一些改进,使教学节奏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