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的内涵及其制定
(一)水价的内涵及构成[35]
1.水价的内涵
水价即水的价格,是指水资源使用者使用单位水资源所付出的价格。水价的基础是水资源价值,因此在制定水价时,首先要结合水资源价值,还要考虑工程投入、污水处理、获取利润等各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水价要比水资源价值高。通常情况下,研究更多的是整体的水价,其价格高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水价的构成
按照水资源经济属性的分类,水价制定通常采用三重水价理论,即水价分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个组成部分。当前多数发达国家都在实行这种机制。
(1)资源水价。资源水价即水资源价值或水资源费,是水资源稀缺性的体现。资源水价是水资源使用权的初次分配价格,是水价体系构成的第一层,直接关系水权的初始分配。资源水价的制定要能充分反映出与水资源使用有关的责、权、利以及一系列相关因素,诸如水资源的占用、管理、供需状况调节、取水对原有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调水工程中水源地与受水地区的利益均衡,以及不同行业用水的收益差别等,从而体现出水资源使用的有偿性和补偿机制。
(2)工程水价。工程水价是指水资源从其天然状态经工程措施加工后成为经济物品的加工成本水价,工程水价一般要考虑工程投资的偿还、工程投资的回报收益、工程运营、管理、维护成本及利润等,它直接关系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资金的筹措,并影响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因而应该科学核算、合理计费。
(3)环境水价。环境水价是指经过使用后的水体排出用户范围后污染了他人或公共的水环境,为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其具体体现为污水处理费。在国外这部分费用一般均采用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予以征收。在考虑这部分费用时应将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等各类污染形式均考虑在内,还应考虑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和水质监测费,以便促进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推动节水和污水资源化的实施。
在三重水价模式中,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主要受取水工程和治污工程的成本影响,通常变化不大;而资源水价作为取得水权的机会成本,受到需水结构和数量、供水结构和数量、用水效率和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不同的用水户,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使用不同水源的不同数量的水,其资源水价是不同的。国家根据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主动调整资源水价,就能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结构和数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三重水价模式反映了水资源的稀缺性,也体现了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三重水价模式是我国新时期制定水价的主要参考依据。
(二)水价的制定
1.水价体系介绍
水价的科学制定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一步,选择一个适合国情的水价体系是各国制定水价政策的目的,对水资源的日常使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鼓励每个人节约用水,满足人们日常基本需求,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并保证供水企业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需要有一套系统的水价体系,以规范水资源的使用。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水价体系主要有:①与用水量无关,边际成本(是指增加单位水量所引起的总供水成本增加的金额)为零的统一水价;②单位水价不变的单一计量水价;③由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构成的两部制水价;④水价随用水量多少而变化的累进水价和累退水价;⑤随水资源丰枯变化的季节性水价。
2.水价制定的原则与方法
水价的制定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重大问题,它与国家宏观发展计划、地方水资源条件、社会承受能力以及居民的收入状况等因素有关。制定科学可行的水价是建立合理的水权制度的重要基础,并直接关系一个合理的水价体系能否得以实现,因此,在制定水价时应注意公平性原则、效率原则、成本回收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般来讲,水价的制定方法有边际成本定价方法、计划定价方法、成本核算方法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