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声音的速度

3.声音的速度

声音的速度(speed of sound)是非常有限的。虽然声音传播的速度,比起一块小石头落入水中时激起的水波传播的速度要快得多,但它的速度比起光速来,还是慢了许多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光速和声速的区别。当我们看到远处的人在钉钉子或者踢足球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声音的传播要比光慢——也就是说实际生活中的“声音”与“画面”是不同步的!电影制作者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经常要使现实生活中比图像慢一些的声音与电影中的画面同步。这也是电影真实与现实真实有所不同的另一个例子。也许,由于我们看过了太多影视节目的缘故,我们已经下意识地接受了影视叙事的一些模式化“训练”。电影中所谓的“真实世界”对观众而言是:在影片中,声音与画面必须保持准确的同步(Sound should be in hard sync with the picture)。电影往往会故意忽略由于声音传播速度所造成的效果,除非一个故事中的某个情节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就已经特别注明:声音与光线到达的时间有所不同。

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相关。声音在密度大的介质里传播得较快。因此,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空气中快,而在钢铁中传播得又比在水中快。有些戴黑帽的西部牛仔喜欢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聆听火车的声音,觉得这样比在空气中听到得更快。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更快,另一方面是由于实际上铁轨里确实“包含”着火车行驶的声音,因为声音在固体传播的过程中有极少量的声能会散布到空气中。

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1130英尺。这相当于以每秒运行24格画面的胶片上,在每格画面的运行时间内声音要跑47英尺。但即使速度如此之快,电影观众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声音和画面是否同步。实际上,当声音和画面错位到两格时,几乎每个观众都能辨认出来。有的观众甚至在声画仅相差一格时都能看出来。

由于相对于光速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是比较慢的。因此在传统制作标准拷贝时,通常都会把声音提前一格,这样在离银幕47英尺的地方声画是完全同步的(声音和画面之所以要错开一些放置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这将在第9章里详细讲述)。在非常大的房间里,比如广播城的音乐大厅(Radio City Music Hall)或是好莱坞的碗形大厅(Hollywood Bowl)里,把声音提前很多是件平常事。这样可使在大厅中央的位置处声音与画面完全同步。然而,在许多座位上声音与画面都是不同步的。对于大厅前排的座位,声音相对于画面来说太早;对于大厅后排的座位来说,声音又太迟。不过幸运的是,这种现象在今天已经很少再发生了,仅仅在一些观众席比普通剧院大许多的剧场才会偶有发生。由于在印制影片标准拷贝时所有拷贝的声音都被提前一格,这样才能通过保持声画有两格的不同步,来保证观众在观影时看到声画同步的影片。因此,观众距离银幕在三格画面的长度之外,也就是150英尺之外,才会不同步。好莱坞碗形大厅从银幕到最后一排观众席之间的距离是400英尺。因此,造成了声画不同步的巨大缺陷。惟一可以稍稍弥补这一缺陷的是,由于距离太远,使得观众在观影时几乎看不清演员的口形。所以,对声画同步就不那么苛求了。声音传播的速度还受到温度的影响〔参见附录《术语表》中的“声速”(Speed of sound)内容〕。在计算声音传播速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声音在清晨和在温暖的午后传播的速度有所不同,后者的速度要比前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