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噪声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噪声(noise)的一个技术性定义——噪声是没有音调的声音,比如瀑布声。噪声更为人们接受的定义是不需要的声音。因此,噪声的范围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噪声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技术层面的定义。
对电影制作者来说,不需要的声音是在许多场合和时间都存在的问题。在同期录音过程中,噪声的存在有时会导致预算增加许多,因为,在吵闹环境里拍摄意味着演员需要进行ADR补录[4](也称循环圈式录音),通过对演员的声音进行替换,来保证声音的质量。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影院里,经常会由于影院内的背景噪声过大,而使影片中一些非常寂静的段落无法表现出来。
噪声一般通过两个途径传播到人耳和传声器里。一是通过空气传播;二是通过建筑物传播,然后通过房间表面传递到空气中从而转化成空气传播。在一些更为严重的情况中,噪声甚至可以引发严重的振动和摆动。这时噪声给人的影响不是由于它的可听性,而是由于它可以直接造成听众身体的振动。为了避免空气噪声直接影响到设备,人们在拍摄场地周围设置了一个空气罩。这意味着我们要通过某种“空气锁”进行线缆的内外连接,否则拍摄场地就与外部空间直接相连了。这个特殊装置通过空气密闭管道将设备需要用的线通到装置外,这样装置内的设备就可以与装置外的噪声环境取得连接的途径。空气噪声包括交通噪声、空调噪声以及许多日常生活噪声。这些声源所发出的噪声对于现代的拍摄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电影在拍摄过程中要求把演员的声音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已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限制。在20世纪30年代,演员在表演时要求说话声音清晰洪亮。在声音进入电影若干年后,影片摄制组里逐渐出现了“声音导演”(sound director)的职务,他主要负责电影的声音部分,包括演员的声音。声音导演甚至有权在演员的声音不能达到标准的情况下而将其解雇。有些“默片明星”就在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过渡中渐渐隐没了,因为他们的声音无法达到观众的要求。今天,如果银幕上某位演员的声音不清晰,那么通常会归咎于技术失误,而很少有人会注意是否演员本身就吐字不清。应该知道,只有现场存在干扰噪声时,才会因技术问题导致演员声音不清晰,否则就是演员本身的问题。
将室内声学,特别是噪声控制新理论第一次付诸实践的,是由路易斯·B.梅耳(louis B.Mayer)设计的米高梅摄影棚(MGM studio)。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就考虑到当一个摄影棚里正在拍摄安静而浪漫的爱情戏时,隔壁的摄影棚可能正需要拍摄一个激烈的战争场面,所以他决定在摄影棚之间用线栅来实现噪声控制。幸运的是,有些人看穿了这个华而不实的隔声办法,于是决定找一位物理学家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确实非常严重)。当时他们找了一位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物理学家沃恩·O.纳森(Vern O.Knudsen)来解决这个问题。纳森提出用结实厚重的墙壁和较大的坚实的门来进行噪声控制,但这样做又引起了热量上的问题,因为摄影棚本来就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再加上影片拍摄漫长过程中强烈的灯光,使室内温度变得非常高,严重影响了演员的表演。这时第一个“空调噪声控制系统”(air-conditioning noise control system)应运而生。这个系统的发明者就是纳森(Knudsen),他同时解决了室内温度和噪声问题,即使演员感到舒适凉爽,又将室内噪声控制在了一定低水平之内,这样在MGM摄影棚里就可以正常地进行录音了。
建筑物噪声(Structure-borne noise)要比空气噪声更难对付,因为这类噪声可能会使整个房间产生振动。假设有一间电影院近挨着地铁,地铁的运行会造成地面的振动,从而导致影院墙体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声音就会影响到电影院里的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把电影院与地铁隔离开来,将电影院放在减振器上,隔声结构上吊在半空中,使之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这个构想是可以实现的,但开销却是个天文数字。类似的问题正在困扰着纽约的阿斯特露天(综合)剧场(Astor plaza theater)。
现场拍摄的电影工作人员常常对建筑物噪声无可奈何,只能了解建筑噪声的情况,并采用特制的传声器架,专业上称为“隔振器”(viberation isolator)或“减振架”(suspension)。而在解决空气噪声时,就可以采用将拍摄环境封闭,使之与噪声环境隔离的办法。同时,制片人应该清楚,如果拍摄地点选在风景优美但噪声却很大的地方,那么就意味着后期制作的成本也要相应提高,因为声音将需要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有时甚至演员的对白也需要重新补录。

图1.19 噪声的两种形式是(a)空气噪声和(b)建筑物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