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扩展系统
20世纪的60年代后期,压缩扩展系统的引进是磁带录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压缩扩展(companding)系统可以叫作强权技术。因为它对电影和电视的制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这些年声轨复杂性的增加,大量的声轨被缩混,使得每增加一个声轨都会提升噪声。正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压缩扩展系统在电影制作中的广泛使用,使更复杂的制作成为可能,而且无需牺牲信噪比。在电影和电视工业中广泛使用的第一个压缩扩展系统——杜比A型,可以把信噪比提高10到15dB(依频率而定)。相当于保持最小噪声电平不变的同时可增加3倍以上的声轨。
表6.11 模拟录像带格式[1]

[1]模拟录像带是指画面是模拟信号,而声音可以是直接模拟信号,也可以是调频或数字格式。
[2]SMPTE(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指定的名称。
[3]注意VHS和S-VHS用的是同个名称。因此,字母“H”不能把它们区分开。
[4]为在S-VHS上录制第三对声轨而设计的系统,采用了16位的线性PCM,在日本限量发售。
表6.12 数字录像带格式

[1]虽然这些机器在磁带的编码上能处理20位的数据,但很少装配有20位的转换器。用的最多的是18位的转换器,只能单向地转为16位。所有专业格式都采用48kHz的采样率。
[2]之所以没有“D4”是因为“4”在亚洲文化中有不吉利的含义。
[3]DVC用户有多达4声道、12bit、32kHz采样率的声音。
从词义上来说,压缩扩展器(compandor)是由压缩和扩展组成的。其过程将在第10章中讲述。压缩扩展器由均等的两部分组成,一半位于媒介之前、一半在媒介之后起作用。压缩扩展器的基本原理很简单,但要精确实现会有很多难题要解决,因此,这就成为了一个很专业的领域。其原理一般是降低声源信号的音域(volume range),使源信号能够记录在媒介的动态范围之内,在还音时提高音域,把节目信号音域还原成原始音域。
对于低电平来说,扩展过程“增大了音量”,使低电平信号能够在媒介的最小噪声电平之上,在还音时“降低音量”,把节目信号的电平还原成原始电平。在压缩扩展器的两个部分中,增加的噪声最多只能“到达”后半部分,即“降低音量”的部分,之后噪声就被衰减掉了。
在动态范围的另一端,一些系统为提高峰值余量,还在录音时降低了最高电平信号,然后在还音时增加相同数值的电平。
对很多压缩扩展系统来说,录、放基准电平的匹配是必不可少的。还音磁片或磁带时,如果使用了不正确的压缩扩展系统或基准电平不匹配,会出现包括好像人为随意地改变音量的效果;产生很不自然的音量变大或减小的泵音(pump)效果;此外还可能会有频率响应的错误。因为这些系统都是有专利权的,它们一般会由提供该器材的公司来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