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后记

译者后记

近十年来,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应用,国外有关影视声音专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高速发展的迅猛势头。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进展却不太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视声音领域公开出版发表的专著论文的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影视专业领域;二是同期引进和翻译出版的国外影视声音领域的专业书籍十分罕见(有关数据详见本人拙作《影视录音——声音创作与技术制作》附录一和附录二);三是应用最新录音技术的影视节目还不多见;四是影视制作单位或机构在这个领域投入的资金和物力相对其他专业要少得多;五是从业人员的专业观念还亟待更新和提高。

目前,虽然我国影视声音领域的从业人员在数量上不算太少;同时,在各类院校学习影视声音技艺的学生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且,每隔一定的时间,社会学术组织也开展一些学术交流以及评奖活动。但从总体上讲,由于现在社会上充满了喧嚣、浮躁和诱惑等各种因素,使得影视声音学术领域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从业人员的素质远远满足不了影视声音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例如,我们这个领域中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奇怪现象,不是花大力气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和刻苦的科学研究,而是为了追求名利地位,不惜采取各种不正常的方法,使原本是纯洁的学术交流和评奖活动成了追逐名利的场合。凡此种种,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影视声音领域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现在非常需要有人能静下心来做一些对影视声音学术领域有用而实际的工作。

因此,试想如果有这样一本高水准的影视声音专业书籍,除了能满足和指导培养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教学需求外(如何给这个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传授最新的专业知识是我在招收研究生前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还能对进一步拓展我国影视声音领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带来极大的益处,何乐而不为呢?

2000年,在我招收的电影学“影视声音艺术创作及理论”方向研究生即将入学的前夕,美国著名的电影声音理论家、电影技术发明家和教育家——汤姆林森·霍尔曼先生所著的最新声音理论学术力作《电影电视声音》(焦点出版社1997年出版)来到了我家,使我和这位享誉国际影坛的著名学者之间有了几乎是零距离的接触。

但是,因为这几年来,我除了在北京电影学院开展正常的影视声音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承担了一些社会学术研究工作和影视节目的声音艺术创作工作。由于深知这个领域博大精深,而自己才疏学浅。所以,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理论水平,此间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进行了学术访问。这样,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一度让我冷落了这本实践和理论价值极高的专业书籍,而仅仅是把它当作我的研究生在《专业外语》课程中的阅读教材使用。

直到2002年的5月,当时我正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先生之邀在给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的研究生们开设有关影视声音艺术方面的讲座,尹鸿先生很郑重地向我提出,希望我参与一个由他主编的《影视传播主流教材》译丛的编委工作,并主持翻译一本有关影视声音方面的专著《Sound for Film and Television》,以期填补我国影视声音领域这方面的学术空白。

显然,要把一本由世界级的影视声音理论大师所写的、具有相当高专业水准的学术专著,准确顺利地翻译成中文,对初涉翻译工作的我们来讲,有着极大的难度。但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迎接挑战的机遇。就这样,尽管我的学术资历还很浅、学术水平还不高;尽管我除了担任录音专业的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电影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但是,出于对影视声音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出于对影视声音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出于对汤姆林森·霍尔曼先生的敬意,我还是毅然地接受了这个重要的学术任务。

就这样,我们师生数人,既有已毕业的研究生、也有刚上学的研究生们,开始了长达二年多的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在整部专著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始终抱着学习和借鉴的态度,一边研究、一边学习和一边翻译。首先,我们把翻译这本专著的过程当成是一项科研工作。由于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还不太强大,使得我国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影视声音的制作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财力上,同时还表现在思想观念和学术理论上。因此,研究这本学术专著,可以找出我们与国外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利于我国影视声音专业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我们把翻译这本书的过程看成是一项学习任务。由于我们是第一次翻译外文专业书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书中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难题。特别是一些崭新的专业词汇,在中文的现有语汇中并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词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书中的内容先行吸收,然后在消化概念的基础上,把握新词汇的核心意义,在忠实原著的情况下力图达到准确和科学的表达。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翻译这本专著的过程还具有学术前瞻性,它对今后我国开展此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平台,特别是对影视声音专业领域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

现在,这本被国际上公认为是这个领域的经典教材,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华夏出版社领导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想在这里,对所有在本书的翻译工作中,关心和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界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真诚地表示衷心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著名学者尹鸿先生,他不仅是《影视传播主流教材》译丛的策划者和主编者;同时,他也是我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时的导师。本书就是在他的大力扶持下完成的。

其次,需要特别感谢的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李玉璞女士,在她严谨的学者型治学态度的激励下和热情的大力帮助下,使我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圆满地完成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同时,还要感谢华夏出版社社科部的陈希米主任和朱悦小姐,是她们的信任和鼓励使我们对本书的翻译工作充满了信心。

当然,最让我感动和值得感谢的是我的研究生们,他们分别是——王旭锋(2003级在读研究生)、李理(硕士,高教出版社编辑)、张岳(硕士,北京广播学院动画艺术学院助教)、甘凌(硕士,北京广播学院录音艺术学院助教)、曾笑鸣和韩璐(2003级在读研究生)以及李嘉(英国西敏斯特大学传播专业2003级在读研究生)。他们承担了本书的大量初稿翻译工作。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本书的翻译工作将无法得以彻底完成。因为,在当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专业分工已越来越细的信息化文明社会里,想包揽一切、独打天下的想法已经被事实证明是不现实的。只有发挥团队精神,甘于寂寞和清贫,才能认真地做好学术理论的研究工作。

最后,在这里要特别说明,尽管本书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参阅了以往有关声音领域的大量中文译著作为范例,以便能尽可能地做到译文通俗易懂、概念准确,但由于整个翻译工作的难度特别巨大、时间特别仓促,再加上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因此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业界同仁不吝指教,以便再版时予以修订!

姚国强

2004年6月于北京玉泉路“闲聊斋”